豆瓣评论

  • 冰冷的太阳
    三十年战争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现在欧洲的版图,本书不按时间顺序,就是总结三十年战争的各个方面,看之前最好现看看断代史,要不然他写的人物和事件都不知道是啥。03-28
  • moonspell
    三十年战争。汗青堂的预告两年了,希望好望角能快一些。01-19
  • 大寨核桃露
    配合任一本描述了三十年战争历程的书食用03-11
  • 水果布丁娜
    不断的缔交条约 就是信义下滑的反应 彼此不信任不认同不容忍 跟我不一样 就是坏的 就是威胁 战争背后是建构思维模式的冲突 不同就是对抗与暴力 不一样就斗争 暴力 饥饿 瘟疫 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人性中没有办法回避的东西 不维持在高位就会下跌 好的情况太少 悲惨太多 珍惜感恩吧05-23
  • 叫我妖而不孽
    捷克造反,瓦伦斯坦用常备军和维持体系为帝国奋战,萨克森的斡旋,瑞典在法国的支持下介入,和平。这书倒是极其适合中国高中开始摘取结论进入教材:作者说得很清楚,三十年战争宣告了之前处理欧洲事物的两种可能(一个普世大一统国家和一堆民族国家)中的前者破产,但后者也没有立刻成功,而是走了一条折衷路线,哈布斯堡王朝的德意志支系首先和西班牙支系分离,然后用德意志邦联统管各邦国。这里就差跳出来大喊今天的欧盟就是德意志邦联的再生(而且当日对瑞典的接纳也可解读为对南欧东欧的接纳)。问题是这是欧洲自己的经历,凭什么认为东方那些古老帝国就不能维持?一如今天炒作蒙藏疆。明明是自己的实践却要全人类学习,若不是工业革命给了你们蛮力霸道,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当然,宗教问题通过帝国法律而被转变为政治问题,这一点有待进一步观察。12-21
  • Pinkler
    中文界有关三十年战争史的出版物还是太少,每本都很稀罕。读完彼得·威尔逊的大部头后再读这本就觉得轻松很多,解决了我在威尔逊书里没有解决的问题(譬如萨克森干预政策的政治考量),书本身不错,有关专有名词的翻译有问题(我本来还想多看书找译名参考呢,失算了),尤其是频频出现的“等级”,谷歌机翻味太重。02-06
  • 甜橙
    全书的核心观点写在了导言里,三十年战争不是一场宗教战争,而是一场“建构国家之战”。正文部分明显先论后史,不知是翻译问题,也可能是因为我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本想借此书了解一下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背景,但弃读了。03-08
  • Albert
    翻译水平太差, 等级在里面到底是什么鬼 ?不建议看02-17
  • 椿二
    有角度有分析,深度做得不错了,不熟悉三十年战争的读者还是要搭配叙事史才好理解。就是句子处理得比较绕……学习一下03-23
  • 笨笨
    并不是通史,而是着重分析了三十年战争的起因、促成和平的各种力量等因素,进而探讨这一战争如何建构欧洲的民族国家。然而,感觉这场战争的成果、特别是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更像是建构了“国家间的秩序”而非国家本身,神罗和各邦国之间的关系在后世从没有被作为联邦制国家的样本被认真讨论过。与其说建构国家之战,这场战争的结果更像是让近代国家认识到了一国力量的局限、从而放弃在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下“大一统”的幻想,或者说,建构的是“多国共同存在”这一概念,而非任何一个国家本身。最后感叹一下,瓦伦斯坦的一生太有趣了,感觉是个起家曾国藩、鼎盛李鸿章、变异袁世凯导致结局檀道济的发展脉络。02-10
  • Fan
    我很想知道 书里不断出现的“等级” 原文到底是什么12-20
  • Swallow
    再急着买这种刚出的书我就是傻逼。若以详细了解三十年战争为目的,最好不要买本书。作者以三十年战争为引,讨论的却是叙利亚战争。“布拉格掷窗事件”在当时的神罗内其实很常见:地方贵族要求在帝国内部的地区自治权,所谓的宗教都只是各方为了争权夺利的幌子。同时随着战争的逐步升级,“和平”的条件也越发明晰、“国家的框架”也逐步成熟,因此将这场战争视为“创造国家的战争”并从和平(条约)的视角来理解也无可厚非。但像作者这样以论代史,并且带有明显的政论目的,对史学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作者自己也在总结部分承认《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对当时的欧洲而言仅仅只是一个“和平的可能”,回避了1648以后神罗的内部民族、地方问题的历史事实。(单纯以17世纪的历史经验去解决中东问题,寄希望于大国与代理人的主动让步未免太书生意气。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