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馥芮白
    内容四星,翻译二星,三星吧10-03
  • 一本对婴儿主体间(形式)和成人主体间(形式)的比较专著,总体上批判了精神分析长期对外显的、言语的、符号化的过度关注,而忽略了内隐的、前言语的、非符号化背后的秘密。前面几章用图示介绍五位关系及主体间分析师的侧重点以及差异,清晰准确避免了读者自己根据文字去揣摩画图理解;对婴儿主体间的一章引入了更多的实验证明,对于不喜欢阅读实验的人只要领会意思即可。同事几位作者对他们实验研究的缺陷,做了很精准的补充和探讨,提出了自己“匹配—差异—自我调节—互动调节”的四维模型,这点很受用,可以在其他治疗流派的理论中得到印证(比如温你科特的游戏空间)。对BB治疗的案例非常精彩,我是先从这章开始读的。最后一章对神经科学有概念可能读起来不会太吃力。等今后对神经科学有了跟多了解后会再仔细阅读一遍。02-03
  • Mindhunter
    这是一本理论研究的内容的书。我用来了解不同理论假设的区别,进而选择适合自己临床实践的理论指引。精神分析圈子的特点之一是总有人试图证明用一种理论去搞定一切,因此相互之间是对立的,甚至是相互“指责”的。此外,倒推模式很明显,即把现实治疗案例“硬生生”的诠释以适合自身的理论假设。于是,即便是主体间的理论,彼此冲突和差异都很大。对于实战派的咨询师,第一章/第六章/第五章价值最大。01-14
  • 自疗师
    讲得有点复杂,还是翻译有点绕?反正读起来挺不畅快的09-08
  • 巴博萨船长
    主体间等当代理论在之前的基础上,起到了穿线连接以及拓宽空间的作用,对于研究以及临床实践更细致落实了,而且手里有图、心里不方08-21
  • 爆仔
    图书馆2倍价,76元09-17
  • 宇智波衍
    婴儿研究是当代精神分析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连接精神分析与主流心理学的桥梁,毕比等人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不可不读。05-07
  • 大石落地
    第五章很水,差点因为它黑三星半。但是二三章比对五组理论家阐述的主体间形式,三组婴儿研究专家的主体间素材很清楚,言简意赅,图的辅助作用很好,一目了然。第四章的案例……怎么说呢,用过去的客体关系理论就可以解释了。最后一章总结又很到位。对调协里匹配和差异的注意,时间序列上的偶发和预测,言语化和时间,内平衡和灵活性,从另外的角度阐述了移情和谈话治疗的起效处,重点从过去的意识里的个案概念化转向非言语非意识。几本读下来感觉是大势所趋04-20
  • 英子(科英)
    浓缩了许多研究及结果,阅读的过程里面参杂着体验和思考,欲罢不能而又血淋淋地不忍直视。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