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其主之声
反馈
书名
其主之声
作者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格式
AZW3,MOBI,EPUB
评分
9.0
ISBN书号
9787544784344
出版年
2021-8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页数
234
定价
46.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思想
豆瓣评论
桥本良彦
五星,不能说是单纯的通俗文学了。大量的独语很有阅读门槛,肉眼可见的自辩一般的激情下笔,坚持两三节便能发现,其实是索拉里斯星后半部分一样的深刻自诘,这样零碎而丰富的思考占据的篇幅甚至比具体的科幻情节更多。诸多科幻点子直到尾声才被接二连三的抛出,像推理小说里压轴的解答篇一样,想法不可谓不宏大不巧妙,但其更多是在反衬前半部分的种种沉思。文中嘲弄哲学为一种安全的惊奇,给足人余地的探险,想说的总比其能说的更多,但这嘲弄同样可以是指向自己的。我们是遇上了哲学家尸体的蚂蚁,局限性的理解使人被迫将知觉替换成感受,而哲学则代表着感受的最大边境)
09-06
欢乐分裂
4.5;强劲的想象力和磅礴学识叹为观止,他绝不止于纯粹构建超出日常的“科幻”情节,而是以哲学的方式讲述惯常的生命起源或高阶文明传递信息,他也质疑哲学的弱项——“超越了经验限制、摧毁了昨日思维范畴的,恰恰是科学。”在经受住前几章貌似冗余枯燥之后,读者会潜入一个几近超然的空间而获得极大的脑力冲击愉悦感,在多方论证/探究的众声交汇中,除却人类寻常的阴谋论之蝇营狗苟,更兼有穷极生命奥义的穿透感,星云明灭间中吹来的中微子既携有坍塌旧宇宙的能量,也饱含了新生宇宙所需的物质信息,逝去300亿年的“发信者”如何选择接受者?人类面对永世的星象图景,是否有资格担当接“信”者?最后一章写得浪漫恢宏壮阔深邃,我们在万古未知中感受“最后一声和弦”“一个临终之吻”“一个已然消逝的文明的最后遗嘱”。
08-27
Visin
算是莱姆在伊甸、索拉里斯和无敌号之后“失败的第一类接触”主题的集大成者,浓缩了作者对此议题的思考,说教意味很重,之前有两三次读了英译开头就难以为继,中译虽流畅但也很难进入,想到了PKD的Valis……虽是好书,但不是我所喜欢的莱姆作品。
08-18
Luculent
超无聊... 全程发呆。
08-19
偏執機器
《三体》是我对《艾萨卡的奥德修》的破壁,在先验的失败下。——刘慈欣下世纪中叶是未来空想小说的时代,是物理学哲学绽放的时代。科学冒险小说不复存在,《银河帝国》将是我最后的谢顿计划。——艾萨克·阿西莫夫斯塔尼斯瓦夫·莱姆站在《巴别塔》的地面与我们齐平。——特德·姜
08-16
柃葳
既然要以小说作为载体来进一步传达思想核心,那首先要做好小说不是吗,否则堆砌再多的哲学幻想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另外立论的空中楼阁罢了。科幻小说层面与哲学幻想论述层面没能做到成功融合,最终结果就是表达效果上的双重失败。明明也有在这两点上都做得很成功的人在啊……
09-06
Pedro Xu
That no life lives for ever;That dead men rise up never;与常见的科幻小说不太一样,但说它是杰作也过誉了。
08-18
豆瓣会员
今年是莱姆年,感谢所有出版社的出版,感恩你们的付出。我爱的莱姆,每次读你的书,都会让我发现我还没有失去“热爱”这种能力,我无论如何都会爱上你的作品,不管是何时何处,哪一本。依旧是不可知论,依旧是智慧的、博学的、思辨的、幽默的、嘲讽的、怀疑的、关怀的莱姆。天才的莱姆,每一本书,每一个随便拿出来的段落,都够别人延展和抄袭一辈子了,至少我要抄袭!以及,前言和前两章就极其动我心魄,其实我也一样,我是后天才感知到“善”的概念,也因为察觉到自己天生的“恶”的倾向才“决定”去做一个好人的。在别人那里很自然的一个事情,到我这里甚至成为了一个人生目标,“我希望自己做一个好人”,我经常对人这样说,其实于我而言,这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
09-26
甘草披萨
像受到宇宙粒子瀑布流洗礼,“具有哲学体系元理论性质的东西”的阅读体验;正如作者跑上来就预警:指望紧张刺激情节耸人听闻的读者,建议把书放下,你会失望的。科学严谨和作者意识流般的叙述,初读略难进入状态,然而正是这种延宕与阻滞,一旦入门,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很难想象本书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本在解读“群星来信”的大框架之下、实质是阐释宇宙诞生演化过程、生命起源的哲学书;惊人的难以置信的思维方式的“疏通”,性与传输信息物理学,毁灭的冲动与热力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再壁垒分明;贡献的科幻梗无比密集,逆转宇宙和裂缝、半机械人,文明“冻结”…丝毫不用怀疑不少知名科幻小说从中汲取灵感营养;同样壮阔而浪漫,“地球被一条巨大而无形的粒子河流不断冲刷,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直到万古。”
08-18
慕明
写得最好的是邪恶科学家自白伪前言。后面的部分就是编文献综述,时间局限性强了点。金句频出但体系不成。在当时没问题,但是没有近五十年来的科学技术进展和思维方式支撑,透露出想象的力量同时也是纯哲学的无力。物理学本身解决不了问题。观察世界,从理论物理到哲学这个跨度是由最底层到最上层,需要建构和概念突破的推演,层级来源于不同学科的层次。是有历史意义的作品,但现在不太能这么写了。和索拉里斯星的区别在于要不要写清楚,以及人的部分。前者么想要不过时就别写太多。后者说明relevance还是很重要的。
08-31
困同学需要昨日
他没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也没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于是他成为了一个科幻小说作者
09-19
南珂
很难用几句话概括这本作品想表达什么,只能说这绝对不仅仅是一部科幻作品,莱姆用历史的方式写未来,用科学的方式讲哲学。能读到这样的作品是人生幸事之一。
08-21
等待夏天
别的书:我们收到一段宇宙信号,我们破译了,然后故事开始~本书:我们收到一段宇宙信号,我们想尽各种办法破译,我们失败了。
09-17
censored dump
赞美。莱姆是那种博识者,不是说样样精通(比如他对测不准原理的理解就有问题),而是连接各个领域知识、将其融贯为世界观的能力,多伊奇曾试图统一认识论、进化论、量子物理和计算机理论,莱姆轻松吞吐,还能把生命摄入低熵、生命是信息媒介、语言是文明框架、基督教性原罪以及二战行刑队和苏式FBI笑话纳进来。这种纵横捭阖的功夫,体现在程序纸塞进自动钢琴弹奏的妙喻,也体现在对知识本身的洞察:有些知识是用来安慰的。这本书其实关于起源,信就像宇宙的圣经,是超出理解的“神之风”,整个计划透着发现上帝匠心的科学史,用假设颠覆假设,“用数学证明赐福”,最终甚至触及圈量子和人择宇宙理论。有时感到世界对莱姆就像一场罗夏测试,别人看到是善恶、人工和必然性,他看到的是随机,却要从中找到确信的救赎,就像芦苇想要思考何去何从。
08-31
库华图
从设定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中的点子随便拆出来都能撑起一个故事,尤其是最后基本上是对”信“这个点子的各种可能的展开。发信者与收信者的有无,各种可能的发信者与收信者都已经被讨论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那么从内涵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的内容与自传式叙述的形式,以及结尾最后的延申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这个故事的内涵又是什么呢?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在开头就写到的叙述者本身的被误读,没有人理解他自己心中的阴暗,而只是以为其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另一个就是最后的时候,叙述者发现自己也根本没有理解当时共事的几个人。而这种人层面的“交流”的不解恰好和“信”的不解形成了呼应。正如叙述者在最后所说“...我永远无法克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就像蜗牛,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那片叶子上..."
08-15
大风起
《其主之声》应该比《索拉里斯星》更能代表莱姆。情节、人物都不重要,太空歌剧、外星牛仔这类套路更不值一哂,莱姆的科幻可以当作真实的论文研究看,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对终极问题和答案的思索,科学家们的快乐与痛苦,政客和大部分人类可笑可鄙的心态,对那个像要在襁褓中用脐带勒死自己的人类整体命运的预见、警告和悲悯……莱姆的大脑仿佛已与整个宇宙接通,当他以文字的形式与我们沟通时,这本书就像那封“信”一样,我们只在宝藏迷宫的门锁上刮下几片碎屑,就已经满足无比。正如其他短评所说,动辄“不要回答”、“黑暗森林”、“此作好硬”的读者,实是太浅薄了。
08-15
陈灼
在这样恢弘的杰作面前,任何评语都显得有些多余和渺小。就译文本身来说,十分出色,译注细致,是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
08-10
猫饭
阅读过程就像一场颅内中微子爆发冲击,对书中提到的科幻小说包括黑暗森林法则等等进行了降维打击。面对恢宏的想象、磅礴的论证,我就像莱姆所说的收到教堂蓝图的南方古猿、那个没直起过背的驼背小人。群星来信是天使报喜还是恶魔低语?不是“不要回答”,而是无从判断这是一道选择题还是论述题,是弦外之音还是阴差阳错的意外。与外星通信接触的科幻主题千千万,莱姆则以伪自白/论文综述的形式把之前种种设定连根拔起,围绕“信”的起因、内容、对象将人类的优越和独特性一一击碎。消解了人类的种种浪漫猜想,莱姆给出的一种答案反而是宇宙级别的终极浪漫。其犀利之处还在于洞察了信息革命后信息过载导致每个人都被更多垃圾信息包裹,不同人群的信息鸿沟可能和星际信息一样费解。将目光回收,我们每个人才是负载着种群信息的独特信使。
09-05
来园的桃子
别因为前两章就放弃啊朋友们!精彩的故事从第三章开始!!
07-23
渡边
这对世上大多数依靠点子、设定和情节来构建的科幻故事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08-12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