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松老斋主人
    明代制度史不可不读的一本书,胜在脉络清晰,梳理较好09-13
  • 0verdueGye0ul
    非常清楚的一部学术著作!05-20
  • 书遁
    编后记里吴智和吐槽吕士朋心胸狭窄,打压学生05-11
  • 驚橋
    兵备道脱胎于分巡道,其初创目的为协助总兵处理军务并以文职监督武职所设立,随着巡抚制的建立,兵备道的职责从督理粮饷、理刑逐渐扩充到士兵到底训练、防务的协调,直到代表作战等,兵备道也从地方监察、司法官转变为后勤军务督导官,之所以无法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在于上有督抚节制1下有正七品巡按御史督查,司道间辖区重叠互相牵制,统辖军士皆出卫所、土司、县衙,军屯废驰则道官无兵可练,故而无法出现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04-20
  • 朱颐钊
    兵備道是有大明特色的以文馭武制度以及以湊合為中心的制度理念的集中體現。本書作為一篇研究制度史的碩論,相當可以。附錄收有明代兵備道、分守道、分巡道的一覽表,可資參存。「編後記」有其導師吳智和對當時台灣學閥的吐槽。01-11
  • 时间煮雨
    谢忠志,1974年生,台湾嘉义人。本书为作者硕士论文,共分七章,就道的历史、兵备道的创设、兵备道的主体责任与兼职,以及兵备道与守巡二道、督抚、巡按御史、宦官的关系等问题做了讨论。作为第一本讨论明代兵备道的专著,本书的讨论,实际已涉及兵备道制度的许多重要层面。作者认为,兵备道制度是明代以文驭武的国策与文人知兵的实练,实际已指出了明王朝自仁宣之后国家治理在用人上的一种新转向。随着督抚取代三司集权于上,兵备道亦相应兼统都司所属的卫所与布政司所属的府州县,从而集权于下,成为督抚治理地方的重要抓手。但也应看到,所谓集权,只是有限集权,不管是明代的督抚,还是兵备道,实际皆受到其他制度的制约。作者只讨论了兵备道与文官的关系,未关注兵备道与武职参将、守备等的关系,从而只看到以文驭武的一面,而忽视了文武制衡。07-21
  • 读的是花木兰出版的修订本。该书是谢忠志的硕士论文。谢氏与其师吴智和研究趣味近似,都是以明代社会史为主、制度史为辅。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前半部分的官衔解读和历史梳理,后面具体的职能分析则很平常。本书能隐约看出巡抚、巡按、按察司官、分巡道、兵备道这些风宪官员之间的牵制与分工,但没能讲得清楚。09-15
  • 亦關亦隴
    明代兵备道制度的入门必读,篇幅不大但内容全面。导师为作者所撰后记,放在今天学界绝对是奇文一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