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草莓大福
    作者说专家们基本已摸清了大脑的情绪回路...excuse me?认真的吗。本书属于各种过时的老套的理论都提到一丢丢,但泛泛而谈毫无卵用的类型。考虑到翻译难度,更是隔了层纱。毫无阅读价值,不要浪费时间01-18
  • 天天
    相当于一本大脑情绪方面的“健身”书籍,能不能起到作用,还是要实际的行动起来,而对于没有任何心理学实践基础或者冥想基础的新手来说,到底能不能实行成功还有待商榷。07-23
  • 萨摩椰
    非常欣赏作者敢于坚持自己的假设和观点,挑战心理学界的权威和所有以往的看法,得出并说出了情绪蔓藏于所有心理过程之中,不止位于下脑,而在于高贵的新皮质这一说法。这也激起了我本人对于自身情绪的正视、思考和对于情绪,认知,神经关系研究的向往,在过往的生活挑战中或生活实践中,我往往得到的反馈是你太理性了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太强了,也许一种比较聪明的做法是,我在日后的工作中或研究生活中都向这一方向来靠近,发挥我的长板取得很多成果,但是我发现很多过不去的坎,或者说真正牵绊住,我的并不是意志力,而是情绪。我相信很多在中国文化鼓吹下,压抑自己情绪,每天劳碌于他人所谓的正事、成功的人,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勇敢和坚强是正视自己的情绪,也把情绪带入日常生活,不是成为工作的机器。这才是人而不是机器。过一阵写书评。07-31
  • 不公正的法官
    认知疗法、冥想、改变环境(人文、精神、物理)。情绪和大脑相互映射,有个大胆的想法,直接改变大脑活跃区域,不就可以控制情绪了……07-12
  • Zhangyaohao
    情绪风格:情绪调整力,生活态度,社交直觉,自我觉察,情境敏感性,专注力。前面还行,后面正念有点啰嗦,很怀疑效果07-26
  • 明媚
    1,把情绪风格分为七个类别,通过科学研究,每个类别有其对应的大脑生理基础2.大脑决定了情绪的先天生成塑造,但是通过精巧实验证实大脑可以被后天环境影响,大脑在某种层度可以被重塑。情绪风格由遗传基因和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共同决定3.有趣的科学探索过程4.美国的科研环境和80年代所达到的科学水平5.禅修的一些细致经历6.结合禅修具体改变自己情绪风格的方法06-01
  • Alphabearzzz
    3 。学术性太强不适合我,最后一章才算是对我有点点用而已。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