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春愁如雪不能消
    略略翻过,一些个案研究。。01-10
  • 小豫竹
    北宋是唐宋变革的尾声,一轮变革过后,新一轮变革将又起。宋室南渡,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于江南社会再度交叠,一方面是科举兴盛,道学大昌,另一方面却是员多阙少,仕途艰涩,迫使士人不再执迷于庙堂之上,而是走入地方,走回乡里,走向教书先生、皂吏、商贾、地主等多元社会角色。这项变革于元代完成,明清的士绅政治、宗族勃兴、理学主导则是宋元变革的自然延伸。此书的核心在于宋元变革论,让人眼前一亮,但不排除存在一些问题。全书由论文合并而成,阅读时有大量重复的内容,支离感稍强。此书试图证明宋元变革对于明清的影响,但只能做到“明清时代……可从南宋社会寻觅到遥远的投影”这样蜻蜓点水式的讨论,虽然兼论明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编辑也有瑕疵,P363从上往下第三行应该是“纳入近代学科体系”,少了一个“近”字02-23
  • @氯雷他定8899
    讀完之後開拓了一些新的知識,歷史中的元朝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此我需要惡補一下元史01-25
  • 哪端世界微尘里
    吹朱熹和魏了翁吹得太过了。03-19
  • 大嘴猴加佩奇
    很多观点不敢苟同,作者确实通过一个个个案研究揭示了宋元时期社会的一些转变,士人因为科举和选官的不顺加之元代不以科举为选拔人才的制度而后流向地方,从事更加多元化的事业。但是这些转变对明清后期乡绅社会的形成有多大影响力,笔者以为作者并没有说清楚。甚至就连士人流向地方“远离政治”以后对地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否足以支撑起“转型”一说,都需要仔细考虑。相比唐宋变革一说,宋元转型的但是可能还需要好好研究。03-22
  • 一泊二日
    论文集,长于文本考据,部分分析稍显不足。有启发性的是:第一,两宋虽然优待士人,读书人研习「时文」即可较轻松地通过不限出身、录取率高的科举,但通过考试的选人大多卡在了「葫芦型」的选海中,「员多阙少」背景下的资历考核、获取五份上级举荐成为了选人升迁京官途中难以逾越的屏障;第二,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宋变革论,注意到南宋到元的社会变革连续性,尤其重视了元代士阶层和理学的发展,以及南宋官多阙少、元废除科举都使得士人回到基层、促使乡绅壮大。但对于「近世」概念的阐发似仍未明晰,例如这个概念的标准为何、是否有适用于本土的必要?02-20
  • Perserkatze
    怎么说呢,我完全赞同作者发现的南宋时候科举竞争激烈大多数士人沉沦下僚被迫转向经营地方社会的现象和分析,但整本书表现出的却是先有宋元变革的理论再往里分析,部分科举/儒学/吏的说法泛泛了。11-08
  • 田登作郡
    王老师人很不错,治学也勤奋,这本书我是实在不想多说什么。书一星,作者加一星。03-17
  • 快乐鸡腿子
    从这本书就可以发现,提出观点简单,总结和论证则是很难的。02-21
  • 黄金的马场
    核心观点很简单,宋代选海的存在,逼迫士人选择做官以外的生存方式,元停科举加速了这个进程,最终催生明清士绅。文章多重复,且与作者的文献整理工作联系太深,死活跳不出吉州那帮文人,严重影响观点的解释力,看得也头疼。宋以后的历史宏观解释,大多难以落实到具体实证上,不知道是不是人的智识能力局限的表现。01-29
  • 亦關亦隴
    现实中的王老师平易近人,人格风范更是没得说,但距离一名优秀的历史学学者还差点距离。如果继续死磕“宋元变革论”,王老师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历史教学中的反面教材12-20
  • 淮山玉
    和唐宋变革并不冲突,指出南宋与元的时段中逐渐发生了从近世到近代的转向,倒是对两宋转型、转向内在的观点有一些辩解。认为南宋不是转型的结果,而是另一个周期的开端。以此观点为先在逻辑,以士人命运为线索,拎出一些文化现象来作证,大方向的论断也是比较有道理的,比如伴随科举沿革,士人流向民间的趋势中早现士绅社会雏形;南宋偏安江南,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二为一对地方势力的助力。也有参考前人研究。另有一些细节稍显武断,比如指出士人交往中,同乡联结与同年联结是存在竞争关系的,而同乡联结的兴起意味着地方势力的兴盛,意味着北宋士人从地方来到中央,而南宋士人又将重心回到地方。但这是否与官员冗余需要更加明确细致的联结有关呢?对宋元“等贵贱”观念的探讨似乎材料不足,但也不失为一项敏锐观察。01-14
  • 翼犀稀
    我们的高中教材是站在唐宋变革论角度出发,但本书作者王瑞来老师是站在宋元变革论角度出发,两者在立论的基础上存在区别,便很难说谁对谁错。推荐本书的原因还是希望大家可以更多阅读与教材不同观点的作品,从而更从容地面对千奇百怪的材料(毕竟很多时候试卷的答案是与教材相反的)。09-17
  • 二止
    作者用华丽的修辞来修饰状物文字,煞费心力,但是评价史学论文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史证文字和史论文字。史证层面,作者下论断非常的草率,比如论证“等贵贱”的时代因素,尽乎全是议论文字及断语,史料论证少得可怜,更遑论客观周全。再说作者的史论,所谓宋元变革论,作者的立论方式也非常简单粗暴:牵合各类现象,然后再点出精英地方化、平民化是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在整个立论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对这些现象本质特征的绝妙抽绎,看不到对现象与现象、特征与特征之间因果关系的层层剖析。打个比方,作者告诉我们这个是花,那个是根,但却没给我们看到连接花与根的茎叶。总之是,我没有多少收获,倒是看到了不少毛病,直白点说,就这本书而言,缺少沉潜之功,难见高明之识。01-06
  • 盛文强
    既然是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封面的两个人却是唐代阎立本《十八学士图》里的两位,背景的街市则是明代仇英《南都繁会图》,一唐一明,皆非宋元。作为历史类著作,这种硬伤不应该,编辑没常识。01-05
  • 吴三尧
    这个表述效率……那么简单的核心观点翻来覆去地写12-25
  • 飘来飘去
    缺乏基本理论素养的史学著作是这样的,只能说偶有所得吧。总体来看,全书不仅视角单一、材料片面、结论草率,还善于把正确的废话、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包装成自己的所谓新发现。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