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里自
    语言文雅,描写细腻,但是这种细腻有些赘余。“史引霄喝了几口茶,又吸了口香烟......”“史引霄将烟蒂在烟灰缸揿灭了......”史区长一家是知识分子,引经据典十分合理。她的同事们也引经据典,青玉对一个农村妇女说话是这样的,“我已过了不惑之年”,不符合人物形象。对一些细节的阅读,恍惚让我有读网络小说的感觉。最大的原因是描写有些面面俱到,但是不够精准,而且文中有大量的描写,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读得略有些难受。作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在书中用得不自然,没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让人如鲠在喉。02-24
  • New Yorker
    今年读过的最佳中文小说,喜欢王小鹰的行文。对于我们这代80后而言,这部小说阐述的各类历史事件细节可以消除我们对当前体制的各种偏见。从第二次中日战争、国共内战、新中国建立、文革再到改革开放,是一幅漫长又生动的历史画卷,收获很多。12-25
  • imyanchao
    革命年代的爱恨情仇我理解,但生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后代们个顶个的白莲花烂好人是我无法理解的。这几个后代的家庭没有一个是不破碎的,下部的爱恨情仇有点强行be。05-26
  • 无犀
    我只是单纯的担心,九零年代之后出生的读者,可能读起来会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会认为故事太假了。可是,你们知道吗?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到你们出生之前,中国人就是这样生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是这样一步步发生变化的。特别真实。真实的像在博物馆里参观。 02-23
  • 不严肃不团结
    收获的大长篇真能让人吃饱吃好。10-23
  • 爱夏
    在杂志上先连载的。剧情很贴近80年代生活,也是作者擅长的题材10-04
  • Madlife
    难道我是第一个?比较罕见的领导视角的小说09-24
  • 立夏
    还以为是三十年前的作品,看起来非常陈旧04-23
  • 明小小
    人的生活,归根究底是处理三对关系:人与大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我喜欢读具有历史感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把个人命运与时代的跌宕起伏、人与人的复杂纠葛、人内心的流转挣扎统一呈现出来。这本小说最初刊在2021年的收获上。从抗日战争写到改革开放后,多少激荡起伏,多少动荡荒唐,多少人情纠葛,多少阴差阳错,多少无奈妥协。小说开篇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书的名字叫《纪念碑》,这是给所有英雄的纪念碑吧。作品的结构安排精巧,悬疑感很重。尤其塑造了一批鲜明的女性形象:刚直爽利的史引霄、气质如兰的青玉、娴雅贞静的雪砚...他们是真正的独立女性。相比之下,男性形象稍微逊色一点,看得出作者更擅长把握女性。语言古朴,但美中不足是对话和书信也因此有些不接地气。总之很喜欢这部小说。05-04
  • Fernweh
    有人站成了纪念碑,有的纪念碑轰然倒塌04-11
  • 真心真意
    有种年代感的文字。纪念碑为谁而立?那些牺牲者不是为了纪念而英勇,而那些幸存者、活下来的人,为了个人的立场好恶篡改历史,计较得失荣辱,为自己涂脂抹粉,歌功颂德,那样的纪念碑不立也罢。而历史的真相不会消失,只是静静地躺在岁月的尘埃之下。一再强调亮晶晶小眼珠的老太太史引霄,也没有带眼识人。个人还是愿意看上部,讲工作中的史区长,下部主要讲老史家子女的爱恨情仇,不太喜欢。11-30
  • 平纸
    作者年纪很大了,写自己的妈妈笔触还是很温情。真·高干文,视角有意思。12-09
  • 涵湘宁
    算是最不喜欢的王小鹰作品。看得出年龄对一个作家的影响,行文倒是更有逻辑性,架构也成熟了不少。但是语言的灵气已经丧失很多,形容男青年只能用“芝兰玉树”吗?形容女性只能用“妖娆”或者“古貌古心”吗?很多形容方式是以往小说用惯了的,看得出作者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讲究语言了。非常怀念《雾重重》或《翠绿的信笺》那种年轻幼稚却清澈天然的笔触。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点冗长,编校都没看出一些情节上的小错误?比如兰畦这个名字,到底是盛若兰和史引霄离家时改的,还是结婚时改的?好像前后出现偏差了。作者的代表作还是《长街行》,那才是盛年时比较丰满的果实。《纪念碑》虽然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但的确是强弩之末了。01-27
  • 未明
    这样的小说发在《收获》长篇专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经手这个稿子的编辑们是真的觉得这个小说写得好???03-15
  • enjoy惜沅
    唉,史引霜面临的官场上的波谲云诡,史青玉面临的母亲下落之谜,再加上两代人的爱情故事02-27
  • shouzhong
    人物说话都像做报告,不接地气。也许因为描述的生活不是平民百姓熟悉的。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