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中国行日记
反馈
书名
中国行日记
作者
[法]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
格式
PDF
评分
7.6
ISBN书号
9787300146218
出版年
2011-12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355
定价
32.00元
装帧
软精装
标签
旅行
豆瓣评论
57
破碎的旅行笔记,理论的洞见偶尔闪现在令人厌倦的现实当中。“斜视”、“皱痕”。
06-24
魏小河
很碎的日记,或者说笔记。
09-27
amigojeff
1974年我进小学的时候,罗兰巴特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03-17
愚公
1974年,巴尔特访问中国,看到了新中国工业化,当然也遇到了批林批孔,他感觉到很费解。
09-17
谭香山
《文之悦》里有一句特别好:“批林批孔的中国,散逸着道家气息。批林批孔四字音韵铿锵,使他怡然。”巴特好可爱,一直在叨叨“没有性的部分”“他们的手柔软而美丽”“男孩性感的脸”。看到后来,那些演出、演讲、座谈,就叨叨“好无聊”“写不动了”“又是砖块”“他已经讲过很多遍了,难道他不知道吗”,我都不免替他无聊起来。
10-09
DizzyWhale
读起来特别像神经病但也因此显得真实
08-13
啊呜
读完书,庆幸罗兰巴特没有产生更多生理性的厌恶,长出一口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当年是发了多大的一场癔症而不自知。巴特对着见到的美男子,不避讳地心神荡漾,太可爱了。
11-22
海阔天空祝沽笙
#1915.11.12-2015.11.12 纪念罗兰·巴尔特100周年诞辰# 一位国际知名大gay对1974年中国的被安排的然而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类似人类学民族志的纪录片体日记,他显然对这次旅行很不满意,时不时就能看到“砖块”一词,那是一种因有感于毛时代中国千篇一律的乏味以及无处不在的俗套而生发出的失望情绪的宣泄。尽管如此,当他看到中国男性工人的微笑,包括摸到他们的手,以及去厕所并排掏出那玩意儿撒尿时的反应和感想,仍然真实地表明,对一个资深基佬而言,生活中的美随时都能在被规制的“无趣”的缝隙里萌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生机。
11-13
刘十三
巴尔特十几次细腻地写他握到的中国男性的手时的感觉
12-29
刀叢中的小詩
罗兰巴特来到中国,首先是从男色这个角度,抨击规则。要知道,任何对现有的反动最初都是从欲望开始。
11-18
远子
1974年罗兰·巴特的中国之行:北京—上海—南京—洛阳—西安—北京。(和杜威1919年的中国行一样,罗兰·巴特也记录了饮食。两者一对比就能看出生活水平在某种层面上的剧烈倒退:杜威吃了各种山珍海味,赞不绝口;而罗兰·巴特只能吃到鸡蛋炒面,油炸馒头片之类的食物,当然他也说很好吃……)
12-13
光年之外
我更愿意视其为一本安东尼奥尼式的,充满了“偏见”的“人类学”调查报告。1974年的中国在罗兰·巴特眼里恐怕更加类似于某个“原始社会”。这无关东方主义的探险,更与进化层面的文化等级无关,而是彻底的奇观性。虽然如同当年安东尼奥尼一样,巴特的旅行是完全被安排好的,无意外,无褶皱,均质,乏味,更重要的是缺少情欲。但是,就如同他自己所说,这是一次“现象学”的描述。当属于民俗的杂芜被语言的,教理意义上的“砖块”遮蔽掉之后,浮泛在表面的事物恰恰直击历史情境的本质。这是一个敏感的哲学家与语言学家的洞彻与明查。巴特遗憾没能记录下完整的砖块语言,我也遗憾,遗憾我不能寄给他一套大学政治理论课教材,一套新闻联播录像带,一套任汝芬或肖秀荣。言说的方式便是你生存的方式。风格与伦理栖身其间。
04-10
微笑迦朵
2012.029。他在中国寻找性欲,没找到;他在中国寻找“俗套”,到处都是。
03-22
废人王亮
读这种书,总让我联想起安东尼奥尼那部《中国》,两者其实区别不大,都在用细节和常态来还原“砖块”语言体系遮蔽着的生活本身。我常常在想,文G离现在也不过40多年,从政治、文化、思想,我们对它的认知、反思以及批判都很肤浅,什么小儿科的伤痕文学,什么巴金隔靴搔痒的忏悔,都缺乏直面的勇气和反思的深度,文G模式和文G话语今天其实依旧在我们今天的公共生活乃至私人生活中暗流涌动,而文G的很多当事人摇身一变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主流中的一员,继续享用着弄潮与投机的好处。单从这一事件来看,我们的当代史、思想和文学是如此肤浅和苍白。
05-14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