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祝太阳万岁!
    人类的本性是什么呢?04-02
  • 雾海澪标2.0
    访谈里面说,作者很小就开始学习古典语言,本科毕业就去大学当老师了|д•´)!!09-05
  • 地上丝绒
    读古代哲学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前所未有的生猛,读时我也尽量保持对近现代一无所知的状态(知识的负累,这让我每晚难以入睡),人类文明壮硕的青年时期。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的内在构造、宇宙论、轮回说与末世观、灵魂政治化。朗教授反黑格尔的偶然哲学观点给我启发: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他们自个儿硬凹的。那么,向后追溯,西方人从何时开始不再使用“灵魂”一词而转用mind或consciousness?如此追溯,关于主体、自我、心灵与人格及其自我技术与整体规范的线索将更加清晰。04-08
  • 桧Nay
    关于荷马之后灵肉关系理论的发展理路分析得很好10-18
  • sky liu
    很浅,希腊学入门水平。Thumos,心气。Daimon这个词既包括一般神性,也指命运或运气(还以为只指精灵或家神...)。11-06
  • 小布
    写得很好,很有启发:荷马是一种身心同一观,其psyche是一种“心气”荷马的观念中人是可朽的,灵魂不存在心智。但如赫西俄德、恩培多克勒、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人却强调灵魂的不朽性。赫西俄德可以说是灵魂不朽传统的开创者。修辞术所产生的对于被他人控制的担忧推动灵魂主导身体观念的产生。柏拉图的理性来自于他对于理想政治统治秩序的类比,是一种经过精确计算达到的可持续与和谐理性是让人迈向不朽的途径,理性是对神的生活模式的模仿,是对于神性的分有,也是保持不受纷扰的幸福的条件。06-01
  • Kaspar Hauser
    从荷马的心身同一性开始,精神生活与身体生活为一个整体,灵魂的概念尚未出现,而只有“心气”,每个人都是不可分裂、本就包含对立之物的人;柏拉图则颠倒荷马的生命模式,把人分为理性、心气、欲望三个部分,而把政治用于灵魂使理性占主导地位,则人类的本质趋于精神。从对可朽的自知到对不朽的渴望,这两个模式像是希腊文学与哲学的一个对立。而斯多亚模式则兼有主观与客观、社会性与理性,人是与神性协同的自我。只有赫拉克利特之语最无可指摘——“你不可能走过去发现灵魂的界限,即使你穿过每条道路;它的尺度如此之深。”12-24
  • 旻旻
    心灵和自我的模式发展史是显线,生死问题是隐线。从荷马式的灵魂是不可能产生学习死亡的学问的,而从柏拉图式的灵魂也无法产生阿喀琉斯在死亡的阴影和不可抵抗的强力下神样的愤怒和荣耀。亚里士多德依然走的中间路线,但不可避免向柏拉图的方向偏移。最有趣的仍旧是赫拉克利特,理智生活中的灵魂不似柏拉图般纯净,而是在生存与死亡的相继中周而复始,就像流变循环的火一样,由生到死,由死到生。09-11
  • 行动视讯头
    面对修辞操纵的危机人不得不在自身中唤起区分?03-31
  • Hier Tanze
    从荷马到普罗提诺,希腊人的身心观产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荷马史诗中,心身具有同一性,soma和psyche还未完全被区分开来,直到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之前,这种心生整体的同一性一直支配着希腊人的生活经验。荷马眼中的人总是有朽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强调了soma和psyche的对立,而柏拉图将灵魂三分,把身心关系的核心理解为理性统治和主奴关系,把理性和精神道德认定为人格同一性的基础,并强调人的灵魂是人具有超越性的不朽部分。从此,身心二元论支配了20世纪前的西方思想史。斯多葛学派虽然反对超感性的理念,却依然将柏拉图式的理性统治放在人具有神性的核心位置上。或许,被笛卡尔进一步强化的身心二元的心灵模式,本身并非仅仅是思维逻辑的产物,而是基督教合理化下的特定文化模式,它一直应和着西方社会秩序的权力统治关系。07-01
  • Kdn
    为啥这本点了想读的人这么多……书名起得好吗(x05-13
  • 折耳刺猬
    一本很有帮助的导读。人本身是有朽、残缺之物,不具备完全的判断力(如同俄狄浦斯王)。在荷马的世界中,人的命运笼罩于变化无常的神力之下,而到了柏拉图乃至斯多亚派,人的命运被“内在化”,取决于个人的精神和道德品格;使人类能够掌握自我和经验的能力就是理性的本质,这也是神性的天赋。06-08
  • Shinji
    可以简要看成希腊的灵魂概念史。主要论述包括:1.荷马:心身的同一性,其近似灵魂的词语是thumos,基本含义是呼吸,但也指人的意识中枢。死后的thumos是残存的鬼魂。2.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品达、恩培多克勒、赫拉克利特:psyche与daimon的广泛使用。灵魂的独立存在与不朽渐露端倪,这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灵魂不朽在来世实现德福一致。3.高尔吉亚、柏拉图:高尔吉亚的贡献集中于《海伦颂》,它是现存最早的证明希腊人系统区分身体与灵魂的文本。这种区分的第二种原因是演说术的流行,人们发现很容易受到修辞的影响,并且需要某种精神状态才能用理性来抵抗这种影响。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核心文本包括《高尔吉亚》《斐多》和《理想国》。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主张灵魂区分于并且统治身体,希望灵魂自主使人肩负起道德责任01-04
  • oukestin
    其实还是访谈比较有趣。。。07-31
  • 风间隼
    第一章点出荷马史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活人是灵肉交融的,人的易朽性即包括肉体也包括灵魂,这与柏拉图的灵肉二分论大为不同。第二章讲到二者之间的赫西俄德、品达和赫拉克利特等人时,提出“灵魂”的出现是为了调和宇宙的无情运作与人类社会道德正义之间的矛盾,很有社会学意味,神义论呼之欲出了。再有,从荷马的身心一体到灵肉分离,柏拉图细分灵魂,让理性成为主宰,斯多亚学派再将个人选择纳入考虑。这思想史分明也是一部政治史,让人受益。07-01
  • sophie
    还是很有启发,访谈也颇值得一读。译校都是极好的~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