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巴黎蘑菇
    可能读早了,感觉比较晦涩,就是硬着头皮啃完02-04
  • 無無齋
    最后一部分的两个俄狄浦斯情结未成功发展的案例极具价值,这种遁形非常复杂,这位分析师也很老道精炼,有评论问孩子同意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精神分析师基本都是成年以后开始反刍自己的生命经历和其他案例,所以他们并不停留在理智未发展成熟的幼年期,但他们的分析是绝对有效的——这种结果可以在许多成年期的人格隐微的扭曲中发现,且非常普遍。02-05
  • 兔崽子本崽子
    遁形的俄狄浦斯情结从“被赶出家门”开始。09-23
  • 雁舍青
    很有帮助。确实第一篇最好,第四篇次之。03-16
  • Jeeeeet
    一再重复的是病人认为父母配偶关系与暴力危险有关,就像载满着蒸汽锅炉的卡车,因为失控而冲破围墙,使客体苟延残喘地存活下来。06-11
  • LH
    前两个案例有一点可取之处,后面的很无趣有过度解读的嫌疑。09-04
  • naho
    最终章的案例,俄狄浦斯情结未发展成功的情况下、如何遁形又如何以隐秘的方式呈现出来,非常有意思。10-16
  • ungdin
    只能说有发展价值,局限于时代完全忽略了婴儿性别、文化、社会、脑神经因素。很多理论感觉只是给父权社会给予的幻象的解释09-21
  • Sunsunpower
    虽然没有看过Melanie Klein的传记,但是从其理论中,我感觉她是一位非常忠于自己的勇敢的女性。这本书值得保存,也想从“人”的角度,对作者有更多了解。11-18
  • 大石落地
    虽然克莱因在说什么我还是一头雾水,那些爱恨情仇补充得那么具体,孩子同意吗?但是后面三个论述的三个人可以组成一个空间以反思这件事,搭配着温妮科特的过渡空间看很有意思,不禁让我套着这个范式看我的工作,又获得一个新角度10-31
  • 我叫王鑫鑫
    非常酷!把俄狄浦斯情结用案例的形式拆解开来,呈现出这个情结各种各样的发展方式以及“遁形方式”。有很多启发,但还有有很多很多的细节一知半解。精神分析的刀工怕不是得十年才能练成。02-02
  • O
    非常贴近临床...对有临床经验的人以及在临床中的思维方式极其有帮助...02-19
  • 陆路
    布里顿的第三个位置的概念还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汉娜西格尔的导读中提到的思考指的是做联结,以及分离本来就是修通抑郁位置的一环,也极具临床意义。10-12
  • 至隐隐于书
    想不到我是豆瓣评价此书的第一人……虽然读了几本精神分析的书,但本书依然挑战了我的伦理认知——克莱因等人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简直可怕,完全不适合强调父本位的中国国情,一旦应用是否会对传统文化造成无法挽回的颠覆?在国内怎么可能对十几岁甚至几岁的病人进行精神分析,诠释“castration anxiety” 、“penis envy”、“urethral sadistic impulse”……看来还得去听课……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