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Amber
    比另一本《精神与魅力》差太多了,让人读得很膈应。08-02
  • 天外魔豆花
    飞机上读的,一边读一边晕乎乎地反思自己的人生。这是我仰望的人。05-11
  • 姚衮
    最近书店出现很多SS传记,我只认姚君伟翻译的,上海译文出版的。12-27
  • 果然
    精神生活的浸润 思想的强度 永远的魅力 恰如其分的传的色彩和笔触 很喜欢06-08
  • 豆友138008394
    书店随手翻的,看了一半左右,文字简单易读,相比苏本人日记随笔更为朴素05-17
  • sinkorswim
    大抵作家都想保有更多的私人空间 但这其实是对我们最仁慈的保护 我确实不太需要了解更多你作品之外的事情11-18
  • Riviera
    译者文风中肯质朴,传记下呈现出的桑塔格个人形象有祛魅的效果,桑塔格的私领域下出现的歇斯底里、自己同性恋身份的不置可否,甚至是纽约文坛文人相互龃龉,对于口耳相传的造神者来说不啻为一种对桑塔格的重新认识。桑既然被贴上公众知识分子的标签,履行作为公众知识分子所享有的荣光,但千禧年过后仍旧归于平静。04-21
  • 淡茶浓汤
    认识到了一个全面立体的桑塔格,也对当时美国文化圈子有了不少了解 。05-11
  • 龟城摧塔客
    40%。1.5。高情商:祛魅。低情商:八卦为主的地摊文学。12-28
  • Soo Yung
    “这就意味着我要死了!”“你也许希望用这段时间想想你的精神价值。”“我没有精神价值。”“你也许希望和你的们朋友一起度过这段时光。”“我没有朋友!”没想到经历了乳腺癌、子宫癌、血癌的桑塔格在死前是如此的真实。在生前,她避而不谈自己渴望成名的抱负和性取向,但无论在孤独的少年、求学的芝大、以及未来的写作中,希望拥有一个思想占据首要地位的世界是如此重要,也要在大学世界富有诱惑、为石墙所围的安定生活之外安营扎寨,人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思想界,置身于学术体制以外,不服属于什么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不搭理无足轻重的人,对服务员、出租司机等绝对粗鲁。不断在战争期间访问河内、西奈半岛、萨拉热窝真的很伟大。和里夫的婚姻好似不重要,唯独戴维带来了一丝慰藉。感谢罗杰施特劳斯和出版社的努力。想收藏安妮莱博维茨的作品。SY03-19
  • 手里有旧版。桑塔格非常聪明,为人很差。以前很喜欢她,现在兴趣变淡了。03-31
  • 牟仃
    读她的《论摄影》和《在美国》时不知道她是一个学术明星,她的一生都在为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而努力。聪颖早慧,人生目标明确,少年时期就想成为“思想巨匠。像海绵一样汲纳世界的各种思想观念,超乎想象的博览群书。很早就超越同龄人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从一所大学到另一所大学,在历史和现实的思想海洋里自由游弋。卡夫卡和托马斯.曼都曾是她的男神。但是她却在17岁和老师里夫结婚,19岁生下儿子,然后迅速从婚姻的束缚中出逃。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在文学界闯荡。在思想价值观的确立上经历了诸多曲折,进行了几种跨界工作的尝试,她是文学评论家(偶像级的)、小说家(窃以为算二流吧)、电影制片人和导演、演员、平面模特、戏剧家,多重社会角色。她也是经过异性恋的隐匿化同性恋者,也是独立、执著的普通人。温和的女权主义,擅长将文学与时尚结合06-10
  • sky liu
    一个典型的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天才少年,破碎家庭,同性恋身份,艺术跨界,绝症康复。本书所塑苏珊桑塔格之形象即向我们表明媚俗的伟力:它是如何将一个叛逆的肉体纳入为流行icon。//传记与商业性的可怕在于,混淆了私人与社会的界限。失去了私人的容身之所,灵魂只能在空洞社会里游荡,化为扰民的梦魇。苏珊桑塔格最终还是被剥光了衣服,失去她的神秘。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