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Eudora
    一本1941年的调研➕游记,行者是西南联大三位重要人物:梅贻琦,罗常培,郑天挺。自昆明至川东,川西,川南。路途艰辛,交通阻滞。佩服三位的毅力与原则,毅力在于,无论成都,重庆轰炸次数多频繁,三人都坚持走完后面的路程。原则在于,经费方面三人公事公办,私人游览的景点全都自掏腰包。不过几乎每到一处都有文人或清华北大校友请吃饭,看戏,谈文化,谈文学。在炎热与炮弹声中得一丝愉悦。较为精彩的一部分是罗常培关于峨眉山的佛教,道教文化杂糅的论述与引证。所以这本游记也是有一点点学术性掺和的。(注:梅校长酒量很不错,罗酒量不行)03-12
  • 司马公常
    本书体例甚可观,行文日记账目间。读来有趣又真意,更叹坎坷行路难。——以这样"大人物"尚且如此,世事不易!蜀道之难上青天,西南联大创业艰。一路辛苦当年事,吾辈读之乐欢颜。——读过梅·郑二公日记,此书对读,更佳!03-25
  • 伯凌
    几位学者的日记风格迥异,正资互补。罗氏文章确实是游记,很多地方写的很生动,相比梅氏日记则有流水账感觉。06-26
  • 麦德
    梅校长是真爱喝大曲啊。。。01-21
  • 悼玉轩主人
    民国版的人在囧途,俞老师整理出的又一力作,虽然旅行过程跌宕起伏,但流水账式终究读起来比较无聊,同时全书没有注释,所以如果对民国学林没有一定的了解的话,读起来还是有一些难度的。罗先生说自己文笔并不算好真的不是谦辞,梅贻琦先生的日记真的是流水账,相比较而言,郑天挺先生之前没有发表过的账目明细倒是强有力地说明了他真的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秘书长。四星主要给俞先生优秀的整理校勘工作,如果不是民国学林和西南联大的铁粉的话,就不建议细读了。最后再强调一下,这本书没有详细的注释真的是遗憾。02-21
  • Apsaras
    具有史料价值的流水账。06-19
  • FragnanTopita
    「人生本来是飘忽的、渺茫的,如果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终须尽,何复独多虑”的活着,那么整个的一生还不就像浮沉在云海里一样?」09-02
  • sleepless
    罗常培的游记,梅贻琦的日记(非常流水),再加上郑天挺的账单,是同行的三个人了。读着倒没什么特别的有趣,但是非常好的史料。最后,罗常培写,“人生本来是飘忽的、渺茫的,如果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终须尽,何复独多虑”的活着,那么整个的一生还不就像浮沉在云海里一样?”大抱负的人。05-15
  • 风吹屁屁凉
    梅校长的文风我竟然更喜欢,虽然很流水账。夏天入川蜀真是太需要勇气了,看得我燥的慌。04-08
  • 茶水书僧
    梅先生的日记是正襟危坐,罗先生的游记是随见随议,郑先生的账单是吃喝拉撒,三者容在一起,让西南联大反向之旅,多了一些生动色彩。01-05
  • walkerace
    梅贻琦、郑天挺、罗常培三位学人,1941年从昆明入蜀公务旅行三个月的记录,以罗氏发表的游记为基础,加以梅校长日记和郑教授账单。对战时后方行与住的生动记录。有飞机,但时常超载,上不去乘客。有汽车,但路桥缺失,走走停停和时常抛锚是常态。旅店中臭虫与蚊子组成的陆空联军更是让人烦恼(无怪乎中国旅行社以整洁异军突起)。相反,唯一描述游玩的峨眉山四日,是全书最无聊的部分。01-05
  • enthalpyyyhoo
    1、可怜的高知分子们!七八月乃川中雨季 即使是放到现在也是不宜出行啊。 2、这些人的朋友也真是太多了 去到每个县镇都有相识 也太夸张了 3、冰心与罗互相说对方话多lol 4、罗真是太贫了 不愧为语言学家 和梅贻琦形成强烈对比~ 好几次读着读着真读乐了5、在那样的条件之下 还能潜心治学 出产高水准的研究 尤其是语言 古诗词 文学史这样的学科 令人钦佩 对比于某些历史时期 也算是生逢其时了~ 12-24
  • K.
    颠沛流离,访亲问友。抚望河山壮阔,常抒忧国之情。12-25
  • 懒风
    读完就在吊篮上睡着了。小书,史料意义也就是千万种的一种吧。但是看见那些熟悉的名字鲜活地互动,还是有点感慨的。除去上峨眉山外(我当年一天就登了顶),最有趣的莫过于张充和的青城山漫游指南“…还有一个伍知客,古风道貌,潇洒出尘,可入画,不可谈话…”10-24
  • ᡩᡠᡩᡝ
    读着很愉快。梅贻琦日记用字虽较罗常培随意(如“滑竿”记作“花杆”),史料价值也稍低,然苦热语读之有味,半白文风里偶然蹦出四川方言也很有趣。那时的成都显然已是美食之都,不过好多没听说过,比较意外的是峨眉山猴子取食竟秩序井然。大概有些事情于古有征,而有些事情已历经百年剧变吧。10-30
  • 江海一蓑翁
    中华书局推出的又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珍贵史料,记录的是西南联大的三位管理者——梅贻琦、郑天挺和罗常培1941年在四川为期三个月的行动历程。由于郑天挺和罗常培这三个月的日记已经缺失,编者采取了以罗常培撰写的《蜀道难》为主体,在这期间梅贻琦的日记和郑天挺的账单为对照的方式,展现三人的入蜀活动全貌。这些活动记录,具有极强的社会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史料价值,对于研究西南联大校史、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生活史和社会生活史来说,都意义非凡。而编者细致入微、严谨专业的考订、注释与整理工作,也实在让人无比生敬。06-13
  • 君何能尔
    对比围城旅行部分读更有意思。好书。人物出现极多,但多以字行,而不加注,自认为对民国历史特别是文学届知识届还算熟悉,而七八成人名不知是谁,此编者之疏忽。梅日记颇似流水账,本想买其联大日记一读,今乃放弃不想。郑账单颇有意思。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