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虾米
    把经济因素从艺术中刨除,虽有“政治”与副标题中的“社会”呼应,但在行文中也仅作为大的背景框架,而重点突出宗教思想演进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写作思路。所以,这不是一本面面俱到但绝对有纵深感的书,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关于宗教、哲学、科学、异端各自的及其相互之间的合作、竞争、博弈和对抗。艺术——绘画、雕塑、仪式、图像、音乐等等——就是在这近四个世纪的时间中,因应着上述运动而进行着自我的或微妙或激烈的调整和嬗变。作者对材料的运用和处理细之又细,几乎是拿着放大镜解读各类艺术品。遗憾的是,图片质量很差。乔治·杜比值得拥有更好的版本。01-04
  • 提灯看浮云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艺术中,人的欲望都被分裂成两个部分——模仿基督和拥有世界。”对中世纪的兴趣是一种神秘与怀旧的情绪,本书算是祛魅,揭开了部分面纱。外行看学术专著还是略吃力,从50页后渐入佳境,一些描述隐修、灵修、修道院镀金的生活比较灵动。这本可与《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对读。PS:看书时常常会想到Santa Maria Novella的修道院玫瑰,微雨、草腥、药感、玫瑰花窗让修道院的形象跃然纸上。01-03
  • viole
    法国人太可爱,明明是比较晦涩的历史,却写得风趣捉狭,嘲讽起自己和海峡对岸都毫不留情。但要真正看懂,需要基础及同步查阅资料。11-06
  • 鱼的九思
    阅读门槛相当之高,没有欧洲中世纪的背景知识想要阅读本书基本上寸步难行,与其说这书是艺术史,更多的是中世纪社会、宗教、政治、文化以至军事方面的叙述。翻译得不错,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阅读过程中的艰涩之感。11-02
  • 宁奈
    匆匆翻过,不是期待的内容11-02
  • 高山流水
    读过的最精彩、文笔最优雅的艺术社会学著作。中世纪曲折坎坷,精彩纷呈。最终人走向舞台的中央。11-01
  • YUANYUAN
    一般而言,艺术史的研究重心自然是艺术品本身及其变迁,外向观的艺术史也会关注艺术家与其时代。但这种研究方式与其说是关注时代的影响,不如说更关注如何去定义艺术所处的不同时代。因而,是缺乏细节和流畅度的。史学家乔治·杜比在其著作《大教堂时代》,梳理了以11世纪为开端的整个中世纪的社会变迁,分析了包括农业、经济、宗教、王权、贵族文化、骑士文化、丧葬习俗在内的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着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表达方式的。以及,在这些文化因素错综复杂的交互中,人文主义又是如何诞生的。读这本书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翁贝托·艾科的《中世纪之美》。10-27
  • Célès
    关于中世纪法国的学术著作,以宗教视角切入,剖析教会、皇权、艺术、财富、社会阶级变迁的种种历史——音乐及礼拜仪式构成了11世纪文化所掌握的最有效的认知工具;数学标志着西欧在军事上击溃伊斯兰势力之后的第二次文化胜利;圣母在12世纪庄严地进入宗教画面,同时异端力量在南部城市蠢蠢欲动;13世纪关注力觉醒,巴黎神学遭遇危机;14世纪艺术创作开始追寻想象力,绘画攀升为重要艺术形式,骑士阶层接过教会精英的接力棒成为引领下一轮艺术创作的力量……10-03
  • ly的读享生活
    学术著作,有点门槛。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提到的关于骑士文化的论述,围绕这点写了笔记。09-27
  • Edouard
    作者是年鉴学派的著名人物,既有煌煌巨著,亦有“袖珍小品”,本书即是后者代表。专业的史学功底确保了其学术性,与此同时本书的体例又使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译者译文准确,译笔流畅,为中国读者奉献了一部法国文明史的佳作。09-26
  • Aaron
    想具体了解来自于欧洲中世纪中后期艺术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脉络吗?那么就来详细的阅读这一本《大教堂时代》,一定能够给我们以非常清晰的认识09-23
  • 又是想开的一天
    一个设想:或许就没有“彻底由教会接管的中世纪”。总会有世俗的力量或占上风或在宣扬上帝的教士之间暗流涌动。很多人物不熟悉...如果我能再了解点中世纪历史,回顾这本书肯定还会有更有趣的感悟。11-21
  • 粟冰箱
    很优雅的一本书,译笔很美。“世界的秩序如同一张布满细微联系、交织着各种魔力的织物。所有感官能捕捉到的都是征兆,如词语、噪声、动作、闪电。”“风雅爱情诞生于目光,并以目光滋养自身。”11-24
  • 祝羽捷
    艺术的发生在古代注定意味着背后是高层文化的分布。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解艺术创作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宗教之下君主制度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第二部分,教堂艺术意味着城市的复兴,也是综合艺术;第三部分,回到我们熟悉的文艺复兴,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社会结构影响着艺术家的地位、创作、市场、展出形式,艺术品的生产可以出于个人意志。从宗教、政治、社会结构、精神气象理解艺术,这本书挺好。11-05
  • malingcat
    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中世纪史学家乔治·杜比的“小书”,分隐修院(980-1130)、大教堂(1130-1280)、宫殿(1280-1420)三部分,描述在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的博弈中,欧洲如何走向文艺复兴。副标题是“艺术与社会”,可以视为一部艺术社会史,关于艺术范式和艺术家本身谈论得很少,而思潮兴替、社会结构变化、权力交叠、艺术家地位这些“艺术背景”则浓墨重彩。整个中世纪离权力中心最近的艺术形式是建筑,除了建筑之外,手抄本、圣体盒、玻璃窗、壁毯等常见艺术形式都有涉猎。作为法国史学家,立场当然是在法国,所以“北方”与“南方”通过圣丹尼修道院、巴黎大学和骑士传奇而勾连。本书没按学术体例编辑,图片极差,最大亮点是让读者重新领略人文叙述的光彩,译文同样优秀,阅读体验极佳,如骑行鹰隼之上,翱翔。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