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人际、道学和仕进是本书论述的三个关纽,研究视角则下沉至“道学追随者/师从者”这类中下层官僚文人身上,关注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而非如以往更重视家族或婚姻),同时也很好地展现了在传统“集团”“党派”观念外的更复杂多元的人情世态。最喜欢《师承转益》和《应变世变》这两章,黄老意图传达的或许是: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要关注的是“根本的人性”而非高悬于此上的其他。04-20
  • 八百坂 黄泉
    回头看来,这书还是很不错的。09-11
  • 终极甜妹李一桐
    这他妈八岁?这能9分?我的天。此文完全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最经典最简单的人际关系问题翻来覆去说,毫无新意,说句实话,这还用你说?不好意思啊,有点儿激动,因为分太离谱。其实3星吧,拉拉平均分。只有资料有点意义,其他分析聊胜于无。宋朝文人士子之间经常互通书信这一点真的挺浪漫的,尤其很多意见不同、思想不同,政见不同人士也是这样,足见那个朝代的文雅特点。其实孙应时这种绝大多数“小人物”,是没有资格专攻学术的,对他们来说,生存在宦海已经很难了。现在同理,真正的学术只能交给那些远离人事嘈杂,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了06-29
  • 盘水
    刘宰都出版了,逼着把孙应时读完。在既有制度、社会和政治史研究成果的预备下,这个人物的研究难度未必那么大了。但作者的笔力呈现出多一分的纵深和厚重。11-21
  • 慢慢走
    一部南宋中下层官员宦海浮沉录,整体略显琐碎枯燥。初以乡里网络扶持(孙、胡、莫)、教学广结善缘(史浩之子)、应丘崈治蜀之邀辟京官之途、终因党禁风波黯然退场。全书亮点在于学术研讨初期横跨多门之师友定位、太学生生涯与研学氛围之关系(以学术分歧为党争赤帜,彼此壁垒分明、组织严密却是苏俄式猜想)、学人经营多方人脉之弹性三处。其中第五章师承转益(始于神宗,成于徽宗)值得二刷。01-25
  • Perserkatze
    从文集展开的孙应时的一生,前面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如何花费三代才从农至科举进士。后面交游和仕宦跳着看的,和史弥远、入蜀、庆元党禁这部分最为重要。06-29
  • 星河光碎
    主要運用書信性質的文獻對孫應時一生中的師承、出處、仕宦等經歷進行論述,展現出黨禁等重大政治形勢變動下中下層士人的紛繁複雜的多元反應。整體來說清晰易讀,不過P218「這闕詞」當作「這闋詞」。07-04
  • 左溯
    談孫應時是為小人物,乃相較於朱熹、呂祖謙等碩學與四明史氏、樓氏子弟等富於恩蔭且仕宦顯達的名臣而言。但如若作者考察為確,孫應時文集編纂出版成功得益於史彌遠的回饋,那麼沒有這樣機會的其他中下層士人,則更是消散在煙塵中的小人物。從這一點上看,得益於岳父人脈的劉宰,亦屬幸運。自然,如此路徑談論何為「中下層士人」並無益處,此僅為個人感慨。另一點作者試圖達成的,是從關注名儒宰執的視角移開,觀照中下層士人。此種努力在作者二十餘年前即開展的家族史研究中便見到。書中從兩個角度開闢不以碩學名臣或門派藩籬森嚴的道學立場為中心的敘述,一是談無家世恩蔭之孫應時在問學、仕宦中開展的交遊互動,二是以兩章篇幅敘述慶元黨禁中孫應時諸學友轉益多師且在黨禁中的應對姿態。02-19
  • 小布
    从下层视角出发去看待道学群体,揭示出道学与现实政治和现实利益的紧密关系,视角还是很好的05-23
  • 霜闕〆
    南宋史经过近年的深耕,已经能够在政治史、社会史等层面形成新知。而就大众传播而言,宋史依旧等于北宋史,甚至就是北宋前期史。实话实说,孙应时的生命并不精彩,这本书甚至于更像是材料的打散与重编,但正是凭借作者的眼力与思考,最终完成了有条理、有延展的平实论述。能做如是考察的宋人及其文集还有很多,只是做得好、看得过去的太少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囿于成见,没有将宋人当作“人”,而是强行往既有脉络上靠。06-02
  • 柳川
    如黃先生自己所言,此書重在以文集中的書信作為主要材料,譜寫孫應時這樣一位南宋中下層官員的「個體生命故事」。除研究進路上的創新外,此書通過孫應時的個體經歷,展示了教育與師友關係在士人仕宦命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中下層士人因應政治變局的多元的態度與行為、士人個體與道學群體之間的互動等多方議題,都值得進一步發掘。此外,文集書信確實是重要材料,不過竊以為書信的繫年確實也是個大問題。非有黃先生這般深厚的學殖,換作我輩恐怕一時難以做到盡如人意。09-02
  • 殊同
    前四章与第七章是本书的主线,即孙应时受学乡里,辗转多地谋求仕途,先后在黄岩县任县尉、受史浩之邀,讲学东湖,教授史弥远兄弟并结下师谊,后又追随丘崈治蜀,并得以升为京官,知常熟与遂安两县,但最终在党禁风波中结束自己的宦海生涯,但身后获得平反。第五、六章则讨论道学追随者们的师从变化,及其在党禁风波中的出处应对,揭示出以张吕朱陆等大儒为主的道学竞合之外的面相,但限于史料,以平铺直叙为主。南宋中后期无编年体正史,史料零散,当然只能以文集、书信、方志等材料,编年序之,其难度可想而知。黄先生能做到这个程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明代思想史虽然也是类似的做法,但材料的丰赡程度不啻天壤之别。孙应时这一“道学追随者”和“中下层官僚”也因此得以重见天日。P.S 第五章有关南宋太学对道学发展的思考颇有可观之处。04-17
  • Lawliet
    此书是作者尝试利用文集来钩稽南宋中晚期历史图景,期待建立新范式(paradigm)的尝试,但依旧离典范有一些距离。作者曾对家族史研究着力甚多,此书也深显其钩稽家族关系与人际网络之功力。与以往社会史研究中着眼家族联姻自殖不同,作者将孙及其家族的浮沉放入教育网络的经营中,深刻剖析其“学”与“宦”的关系。这一努力已将集团说进一步推进,细致描绘真实的网络如何制造、因应历史事件。孙的生命史可能限于材料已被最大限度的书写,但琐屑重复之处仍较多,且与书中第二纬度的象山门人在庆元党禁前后的因应稍显游离,两者更像是同一主题内容下的不同人物的重复性叙事,孙在这一幕中仅成了背景板。正如作者所说,孙应时的学宦生涯是中下层士人官僚的艰辛生命史,但孙绝非小人物,在硕星旁依旧闪烁光芒的星辰已经好过大多数默默无闻的繁星了。07-30
  • 卑之无甚高论
    一個approach的展示,黃師一如既往的路數:先給小輩展示一個方向,然後自己走一遍。補充:黃寬重一如既往地強調不能單單利用數據庫(他的矛頭應該是CBDB之類),而要深入到文本中進行分析,才能「呈現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也就是根本的人性」。這本書其實很好的展示了這點,尤其是關於孫應時對黨禁時期朋友的寬慰和往來書信都是良證,這也確是其高明之處。只是很顯然的,我們不能寄希望於死啃一本文集(況且如孫應時一般的文集其實是少見的),包括黃師本人在內的一些人也無法規避單本文集中碎片化的解讀(如本書5、6章)。但確實地,目前似乎沒有完美的辦法規避這種傾向,這也是很令人悲觀的事情。02-23
  • 文在兹
    “这些面向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也就是根本的人性……这正是这类史料的价值所在。”P.27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