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学习教育
文学批评
反馈
书名
文学批评
作者
约瑟夫•诺思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7305247507
出版年
2021-10-9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380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标签
政治
豆瓣评论
虾米
概述文学研究范式的沿革,以及“学术”与“批评”的联系与分野,厘清了“新批评”对以瑞恰慈等人为代表的文学批评的挪用和改造所造成的混淆。作者认为当下的文学批评从教育、影响、干预时代和社会中全面退场,不是什么好事。作者出版此书(2017?)以来,文学文本强烈返场并在性别、种族、阶级等问题上摇旗呐喊、冲锋陷阵,我很想知道作者对此会有什么看法。
11-10
思想的苇草
耶鲁新锐学者极端有野心的一本文学批评著作,清算所谓左派的遗产,当今的文学批评名义上是左翼实际在新自由主义的大幕下右倾化;反对文学批评的学院化和脱离实际,坚持左翼的对现实的介入,文学批评需要对现实进行解释对现实进行批评与提问,这些唯物主义的底色是文学批评的存在之根。
12-20
οὖτις
牛逼!无人出其右!对于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进行了梳理。我早就觉得文学批评在这个世纪和政治联系也太过于紧密了,雷蒙.威廉斯继承了F.R利维斯的精英主义传统视角,他的文化研究主宰了整个英美新批评的视野和基调。我就觉得超级没劲儿!果然这个学者说出来了!
12-14
Rhapsodes
作者自陈,本书就是写给我这种自诩左倾、私淑文化研究的文学院系毕业生的。或许正因如此,整个阅读过程不是流畅,而是酣畅(显然也应该感谢译者)。作者认为,文化分析相对文学批评的全面胜利表面上是左转进步,实则是新自由主义时代莅临之际的右转溃败;随审美批评被一并抛弃的,是文学研究对文化现实的介入能力。其中(个人观感)犹以下面这番酷评看得人如坐针毡,发人深省:新历史主义学人总在作品中喑示其主张具有实实在在的政治性,然而每当这一主张即将转化为现实的政治实践时,闪烁其词的忸怩口吻便又重现,暗示我们不该把这些话太当真。这种话术想必对学界中的很多左派人士极有吸引力。这些人名义上持左翼立场,但实际的物质利益及其相应投入其实掌握在新近被自由主义化了的机构手中。
12-06
豆友2959860
约瑟夫·诺思在这部书中反复纠正一个错误认知——即那些将“新批评”=“文本细读”=唯心主义批评的观点。在将(西方)“现代批评”追溯至1920年代瑞恰慈的《文学批评原理》之后,诺思有理有据地告知读者,瑞恰慈在本质上是为了重建一种唯物主义的批评,但这一初衷在随后遭到了利维斯、左派批评和自由主义批评等流派的忽略和扭曲。由此,这部书梳理了“文学研究”的批评范式和学术范式(历史主义/语境主义)在20世纪相互纠缠又分道扬镳的历史。在当今“历史主义/语境主义”的学术研究范式当道的情境下,如何恢复文学批评最初的审美判断本质?诺思在结语部分《批评的未来》提出了若干设想。这部著作的副标题虽为“一部简明政治史”,但其中每一部分的论述都很精密,并非浮光掠影。
01-29
六又一天
溯源辨析部分比较有意思。对主导范式的异见更像是在提出显然的疑问以及几个外围的切入点,最终又回归一种常识的感觉中。所以未来到底何在,还是迷惑。
03-08
凌云一寸心
没有想象的那么“学术”,正文从形式到内容都贯彻对美国文学研究现状的反专业化(爽文化?)批判。与其单纯认为作者强调的是重新审视审美的唯物维度与实践功能,不如说他还借此努力重拾一种及物的、历史化的集体(?)主体哲学。文化研究范式看似对新批评保守的艺术自律进行左翼纠偏,实质上只是以对社会泛文本的分析研究和对“经典”的泛化、社会化阅读代替语言分析与作品的审美等级排列,这当中充斥着左翼自由主义的气息。到了新自由主义泛滥的年代,这固然推翻了艺术客体的崇拜,却代之以“历史-政治分析”的知识客体的崇拜,在“提出问题,但不负责解决”的新自由主义式左派姿态和知识生产中,主体并未得到解放,而是被话语网络进一步肢解,从而成为新时代的保守阵营。重提审美对主体的教化作用,就是要发挥及物的主体哲学过去曾产生过的能动作用。
03-07
木子
理论的激进化和政治上的退却是同步的。
03-13
Vinland
“范式”更替视角下的文学批评史。瑞恰慈以审美唯物论为基础提出了文本细读和实用批评的方法,这带有左翼自由主义的倾向,而这一方法后被美国新批评与英国利维斯派采纳,而其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却被替换为唯心主义,审美价值的判断由读者转移到文本本身。到七十年代,历史主义和语境主义兴起,审美范畴被抛弃,文学批评的方法成为文化分析的工具,“学术派”逐渐取代“批评派”,学术研究高度去政治化,不再介入到社会生活中。在这背景下,作者总结了六种可能超越现有范式的趋势,强调审美与形式,感觉与情感,文学批评的公共智能和治疗作用。不是行内人,内容只是看个热闹,但思路很有启发,从学科建设与政治的演变看待理论与方法的变动,归根结底,这不还是一种历史主义和语境主义吗。
03-14
好好学习
每周闲书第一周(1)分析为什么从文学批评转为语境/历史主义,关注范式演化及其政治意涵,以此将学科史划分为文学批评-转型-语境主义三阶段,核心论点是这不是左派的胜利而是右派的胜利,最后还有一些畅想。不了解文学研究不敢多说,不过对于左派、新自由主义的见解值得参考。富有激情又逻辑严密,想象力也十分瑰丽!对于PS学科史也可借鉴这种大胆的思路。居然骂了我最爱的布迪厄、福柯,哈哈哈哈哈,更值得看了。
02-19
岑蔚
问题提得振聋发聩,但回答不了了之,读完还是不明白唯物主义的审美到底是啥样的。
03-20
Kallias
这本“文学理论”的发展动向研究,看得我实在是不舒服!还是怪我没有涉猎政治思想史,满篇的左右翼看得我眼花缭乱,头晕目眩。 到了书的末尾,作者也没有直接说明他所希望的“唯物主义审美性”的文学批评方法是什么样子的!
03-29
雪籁
更像是左翼立场的学科史,加上自我反省。诚如作者所言,语境/历史主义范式及其实质上的新自由主义立场,造就了“死气沉沉的岁月静好的空洞假象”,文学研究需要与更广阔的前进运动/实践活动形成共进退的有机力量。然而这种进步运动何以需要文学批评、文学研究如何突破学院等问题,恐怕不能在学院内部解决,也不会通过研究学科史解决,因而书末的“预言”就显得一厢情愿。按:可将今天理解为受力点,文本则是需要精选的象征结构(记忆与认知),借分析种种历史、社会、文化的力量丛,来重构某种深沉本真的精神向度,通过因势利导造就新的合力。文学只是部分,不需自足的价值。
04-06
把噗
精彩。副标题“简明政治史”指出了批判路径:当批评转向学术,文化研究取代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干预作用消失了,仅仅成为文化分析。这导致了历史主义/语境主义范式在上世纪后半叶的全面胜利,遗忘它最先的唯物主义根基。
11-06
胡桑
约瑟夫·诺思敏锐尖利、野心勃勃的理论著作,书的副题为“一部政治简史”,显然,试图颠覆二十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的既有秩序。该书的政治性,指向对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的历史主义/语境主义转向的批判。在新自由主义陷入危机之时,当下的文学批评是时候从高校学术体制下的“学问家”的研究中解放出来了,重新解放自身体制的潜能,积极寻找历史主义文化研究范式的替代品,回到文本和审美,开掘出新的感受力、主体性和体验能力,即新的政治。
11-15
海之子
学术新人面对的选择:到底是按照现有的学术规范,写一部四平八稳的批评史,还是写一部充满批判性反思、个人风格、挑战定论和主流学术规范,因而备受争议的文学批评史?诺思选择了后者。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是诺思在学术研究彻底职业化的气候下的呐喊:学科从业者需要重启这门学科与普罗大众的关系,进而主动调整学科实践,使之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乃至通过这门学科特有的审美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活质感。也就是说,在新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若动员得当,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10-30
章昕颖
在学术写作中,难得的青年勇气。
10-20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