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近涧
    張伯偉先生近年除了不斷有新論文和新著作(他認為論文比著作更重要)出來(他同輩的絕大多數人早就“躺平”了),很多早年的書也陸續再版。這其中,《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本,應予鄭重推薦。因為這本最早可以溯源至上世紀70年代的書,不僅體現了著者很早便對“方法”有了思想上的自覺,更可以見出當初此書“所針對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構擬的解決方案也還尚未過時”(《新版前言》)。此外,新版的“前言”和兩篇“附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問題》《“去耕種自己的園地”》)亦反映出著者廿年後對“方法”問題的更圓融思考和更周密表述。07-21
  • 林凌
    四星半,因为后半部没有兴趣,只算是翻完了,前面很精彩很精彩。12-09
  • 長歌懷舊遊
    体大思精之作,中文系学生必读。11-21
  • 小园香径独徘徊
    “我们追求探索的尽头,总是要达到我们原始的开头,而对它有初度的了悟。”看了后记真的很感动张老师的字字殷情。以及我虽然言之凿凿打算整合中日韩的汉文学,但是一看到这俩个国家我就会下意识地跳过......看来我是叶公好龙,还是要正视自己的喜好与天赋。总而言之,是很喜欢很喜欢的一本书呀,喜欢能有幸成为张老师的学生11-17
  • 乾元
    极强的文献学功底,一般的文学批评方法构建,缺少观点的文学批评导向,体系性价值大于观念性价值,毕竟基于文献创造概念和踵事增华是文史学者的本色当行。其梳理了以意逆志(当时人解当时意图作者作品)、推源溯流(呈现历史时间里的作品联系)、意象批评(用世界现象之神韵解作品优秀处)三种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和选本、摘句、诗格、论诗诗、诗话、评点六种文学批评形式,希望呈现古代文学批评的面貌,然缺少一种心理文学或心理史学的同位分析,少了一种本民族特色的学术姿态,恰与其提倡的观点呈反讽。06-08
  • 圜丘
    张伯伟教授在后记中引用《文心雕龙》的“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来形容这部横跨其学术生涯二十余年的著作,他将“构筑一个有价值的解释体系”的学术理想寄托于这部“体大思精”的著作中,通过立足儒家思想影响的“以意逆志”法、受学术传统影响的“推源溯流”法、受庄禅思想影响的“意象批评”法,打通了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作者、作品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又关注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的六种外在形式,对其分别展开个案研究。他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批判实证主义、西方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呼吁研究者继承程千帆、钱锺书的学术遗产,在文学范围内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批评,从事立足文学本位、以作品为中心的具有自觉理论意识的文学研究,使其与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相区别,在文学的共性中寻求民族文学的特性。02-20
  • 稚子浴其渊
    伯公此书面面俱到,用的大多也是经典的材料,适合作为学科的基本必读书目。02-25
  • 飘来飘去
    买来当传家宝。传家宝的标准是不必多么高深完备,但要对于知识谱系的养成有较大作用,可以是常识,也可以是异见,总之是开卷有益。11-26
  • momo
    看完第一感是古代文学还能这么做.jpg.从侧面切口总结了古代诗歌方法论,分类梳理相当明确,《戏为六绝句》和《论诗三十首》和论语那边比较有启发,构建了整体知识谱系,相当清晰。11-02
  • 矜北
    体大思精。内篇加上近来的“意法论”,通过学术史溯源建构了古代文学批评自生自为的有效方法。外篇对古代文学批评样式的分类阐述,力图廓清一些交叉模糊的界限,为学科立法。导言附录的底色是强调文学批评应该以文本为起点和终点,不只满足于内部研究,也要附以外部研究来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呼吁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破除故步自封和二元对立的困境,从交互镜鉴的角度看问题。10-31
  • moi
    “以意逆志”是史学,“推源溯流”“意象批评”是文艺学,“摘句”“诗话”“评点”是文艺评论,“诗格”是修辞学,“选本”是文献学——张伯伟先生在无意中取消了今日的学科分科,而上溯到了文学的本体论层面:“什么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项念东09年博士论文围绕岑仲勉、陈寅恪、傅璇琮、陈尚君诸先生的研究提出“考据诗学”的概念,后者被套用到高小慧22年所出杨慎专题的专著。反观张伯伟先生的著作,考据固然是研究的基础(张书在呈现文学批评史、在比较汉文化圈时,也用了文献学知识),但是考据的结果需要理论解释(张引用儒释道)。回归文学本体,不代表要沿袭其词,而是要反观、解释其思维方式。周wx教授本周讲座中提到,人文数字化不应当只是研究工具,而应该是本体论的思维方式(逻辑化)。否则,定量分析、知识图谱只能帮助结果呈现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