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长歌怀采薇
    a互酬(赠予与回礼)-国族-微型世界系统b掠取与再分配(支配与保障)-国家-世界帝国c商品交换(货币与商品)-资本-世界经济(近代世界体系)d互酬关系在较高层次的回复-世界共和国09-09
  • 养鸡场客卿
    谈中国历史的部分有意思,按照柄谷的思路,帝国是世界共和国的第一步,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的潜力(具备交换样式D)。但是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呢——帝国的原理看似离世界共和国很近,但是帝国对D的占据反而抑制了世界共和国的诞生。正如柄谷在其中所言,世界共和国依靠的乃是“爱之力”,也就是“自我解除武装”并且赠予他国的力量。问题在于如何在霸权国家(黑格尔意义上担负世界史动力的)走到这一步。这一步或许比前面无数步加起来都难…为了理解交换样式最好还是读一读。01-02
  • 十三哥
    在知识越发碎片化的今天,能读到一本具有宏大理论抱负而不流于臆想的著作,很难。这本书不错,有启发!03-06
  • Odradek
    百感交集。我相当喜欢以交换模式而非生产关系来看待社会阶段,交换模式有理论的轻盈,可以与那个不可捕捉又不可逃避的“物”做游戏,有轻盈的属灵(原始人所说的hau)的一面,就有崇高的超越的一面。因此顺着柄谷去解构别人时,就不得不回身看看柄谷的结构到底是什么。1、交换模式A在更高层次的回复,意味着共同体内的他律变为共同体之间的自律,在共同体寸步难行的当下,柄谷说中国应该恢复“帝国”的品格,他指的是强制赠予的品格在更高层次的恢复。当我们都已经如此习惯资本-民族-国家下的新自由主义,这种帝国真的能出现吗?2、三个环(交换模式)已经足够的情况下,第四个环就始终是一个空缺的,用来驱动其余环运转的匮乏,因此交换模式A、B、C才都有着交换模式D普遍与强制的特质。10-07
  • 舟上不想卷了
    “资本-国族-国家”三位一体始终牢固,似乎已成黑格尔与福山预言的终局。为了打破这一终极结构,柄谷行人倒转黑格尔(不仅是上下结构,更是前后时序),并用他的“交换模式”理论代替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来分析经济基础。四种交换模式形成世界系统的各个阶段;要挣脱三位一体的终极结构,必须扬弃旧“帝国”,依靠交换模式D,以更高的形式回复到一种“新帝国”,永久和平的世界共和国。同时,借由弗洛伊德的“被压抑者的回归”和康德的“自由的相互性”观点,柄谷指出D的到来是一度被压抑的、自由的相互性的强迫性回归。第一、六章中理论的爬梳与扬弃很精彩;用交换模式理论解释历史与当代世界现状、格局显得解释力很强。D的“强迫性回归”则似乎有些缺少说服力。帝国的亚周边(相对更具自主选择力)与周边概念,提供了一种比较的视角。10-03
  • i-Kuma
    结构很宏大,但是可以打开好几个有趣的点来讨论。07-17
  • パンパンパンダ
    启发很大,要学会如何将那些思想资源为自己所用12-19
  • lento
    讀至第三章,柄谷行人以交換模式取代馬克思主義的生產模式,融合了人類學、心理分析等要素,此書更著意對歷史上世界各國的制度進行分析。11-07
  • Esto perpetua
    相当精彩,颇受启发。尤其是有助于了解近期中美贸易战缘何产生。06-08
  • Sophie
    着重阅读东亚、欧洲帝国及作为亚周边之日本相关章节。印象较深的是蒙古帝国之影响、改朝换代无损其连续性的中华帝国、同受中国荫庇却制度各异的亚洲各国。02-25
  • 一块红布
    这里引用一下丁萌老师对他另一本著作《哲学的起源》的评论,对此书一样有效:在当今资本发展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各个角落的政治—经济状况下,一种普遍实现的、游动性的、以个体为基础的松散联合,难道不会陷入内格里和哈特所设想的“帝国”形态之中?康德意义上的“永久和平”状态,就“个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一维度(在柄谷行人的论述中,这一维度更多是经济性的)而言,岂不是在“帝国”的治理下得到了最好的保障?我的补充是:从中华帝国的历史中挖掘理论的潜力,区分「帝国的原理」与「帝国主义」,难道不会变成「近代的超克」的重演吗?另一个槽点就是柄谷对史料的运用完全是不及格,比如他对蒙古帝国的解释竟然全盘接受杉山正明的观点……07-25
  • 普塔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在北京的演讲,柄谷这本书写出了过往少见的对中国缺乏批判力的赞美,也许是理想主义投射吧。不过“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的理解结构真的挺有趣也很有启发。也难得见到这么利索的台湾翻译。12-28
  • 苦琴酒
    站在资本制民族国家回望,连“帝国”都还显得比较温柔。/虽然论及不多,但这本中的世界史观可以看作对梅棹的逆转制衡。只不过对帝国的考察中并没有太多引出所谓的超越性原理。后者要等到这两年的『Dの研究』中才逐渐铺展开来。05-30
  • 旮旯
    1) 肯定了東亞帝國的理論潛力,但是在這部分(p.143-192)關於交換模式的討論幾乎完全退場,只剩下蜻蜓點水的討論。2) 透過區分「帝國的原理」與帝國主義,在帝國的原理中看到交換模式A在更高層次回返的潛力,但是對帝國原理的定義比較模糊,有時候指的是統合農耕與遊牧社會,有時候指的是普遍宗教(曾經被壓制的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唐以後的佛教)。3) 雖拆解了世界-經濟體系的西方中心線性史觀,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在世界-帝國(交換模式B)vs. 世界-經濟(交換模式C)的對決當中,西風壓倒了東風,從此帝國的亞周邊不復存在,因為帝國的亞周邊已經被「世界-經濟」吸納成邊陲。4) 如果交換模式A可以在更高層次回返,那為什麼交換模式BC不能也在更高層次回返並且再一次地壓制交換模式A?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