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火星月季
    视野广阔,振聋发聩。最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有能力运用主观的想象力去建立这些史料之间的联系,而要摸索到这些联系就要学会兼容各种对立的立场、以独立思考的精神开展对话和学术批评。可以说对历史解释能力的大小,往往主要取决于研究者自身的反思能力,而不仅仅是爬梳史料的能力。因而研究者是否具有和在何种程度上具有“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这恰恰是中国传统史学训练比较欠缺的地方。仅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这短短百余年间,就存在许多未经反思和发掘的集体记忆场。比如,对xxxxx的反思,为什么总是不能超越个人痛苦的感受层面?正是因为中国学者长期满足于对个人经验的价值评判,还没有在多元的历史考古的层面定义这种评判的合理性标准。06-27
  • 豆友265570755
    1-12章。部分章节需要回看。02-24
  • G-u-oyz
    挑着看了半本,补了不少美国中国史研究的知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路。我院本科四年这些知识一点不教真的合适吗………12-20
  • 冢虎
    海外汉学论著系列高端版读书笔记,问题意识敏锐。相比较于实证研究,作者更适合于理论反思,毕竟理论反思涉及具体史实不多,出错机率不大。06-17
  • 朱颐钊
    读起来比较有意思的有三篇:〈“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谈1930年代北平的丧葬程序,可见阴阳师与警察这两种新旧职业的分工;〈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四大门”信仰与“地方感觉”的构造〉谈当时的巫医之混同。04-28
  • 清暉
    有一篇關於制度史的。10-21
  • 飘来飘去
    大佬就是大佬,敢为学界指点江山,对同行的揶揄也十分过瘾,某些还沉浸在文化英雄角色中的知识分子可以醒醒了,食大便了。大佬提出的“中层理论”“新社会史”等理论框架,其实没有他的实际分析过程精彩,比如西方医疗话语对生死空间的强文化建构,缠足与反缠足中的性别议题之翻转,防疫行为作为一种政治行为,等等。有很多解释技巧都可以借鉴到文学研究中来,其实文学和历史都有某种成为素材的趋势,如何建构自身的独立性?又如何与其他学科对话?大佬把目光放在了对社会理论的引进上,一味强调文学本位虽然是去政治化的一环,但也容易画地为牢,文学研究的当务之急也是“开眼看世界”吧?这个看“世界”的目光既要向上,也要下沉,以及“中层"的纠缠。04-29
  • von
    从帝国文化气质的塑造与制度成本之间的关系来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变化,其中有两次变化尤为重要。一、北宋向南宋以后社会结构的转折;二、晚清向民国时期的转折。前者中王安石变法为关键,王安石试图尝试将官僚体制自上而下延伸至基层,其规划的制度成本过重导致变法的失败。而朱子学的乡约宗族、王阳明的道德实践的平民化过程,彻底实现了地方自治状态下的双轨体制,而这一切则围绕着儒家意识形态而展开。第二次变化,则是儒家意识形态与帝国体制的解体,尤其进化观的进入为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提供了关键契机。49年后,政府通过大规模社会动员与高的制度成本,将“宗族制”连根拔起。这是否意味着,最终王安石的意图得以实现,将国家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或是冲进了百姓家?我突然想到了杜赞奇那句: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06-29
  • 荼蘼花了我无缘
    杨念群此书中申言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社会史和文化史转向的重要性,尤其通过文化史,对民间自治的文化符号和社会心态的重建,突出了与现代化和革命两种以政治史为核心的历史叙事相对的民间话语的自治性叙事。作者受文化史影响较深,尤其是杜赞奇的研究,其中层理论也是对社会史中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西式划分比附中国史的反思。04-16
  • 【已 销】
    当代历史学反思(指20年前直接翻印),玩笑归玩笑,但是杨念群教授对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的观察,真的是异常的敏锐。11-16
  • 三童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之后,中国就必然走德治、礼治、法治的道路,这个事本质是人治,因为中国人跟着孔子变相杀死了上帝,做了弑神的事情,自然不可能建立一个靠神维系人心治理的国家。自然就要靠道德礼义来约束人、组织人、治理人。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