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petit a
    五星给原著,翻译有待商榷。读第二遍的时候突然get到了ep的点10-23
  • Scratte
    翻译太太太烂了,对照了英文版后,发现好多原文中逻辑关联很强、容易读懂的部分被翻译得乱七八糟,难怪读起来零零碎碎的还看不懂。02-08
  • 麻烦你,我要鱼丸粗面。
    ch5和ch8没看。其他章节有些观点并不认同。论文合集自身的缺点这本书都有。但瑕不掩瑜,值得5星的。03-01
  • 优游卒岁
    此书名气很大,不过是相当无趣的一本书,是作者几篇论文的合集。书中有几章还算有点意思,但大多内容皆很陈旧,行文上既乏逻辑也不生动。09-13
  • 若你遇见她
    富于创新精神的市场经济和平民所习惯的道德经济之间的一系列对抗,在这些对抗中,很可能看到之后产生的阶级形态和阶级意识的预兆;而旧模式分散的碎片在这种新生的阶级意识中重新复原并整合。平民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人民自己的文化:它是对乡绅或教士入侵的抵御;它巩固了那些为他们自己利益服务的习惯;酒馆是他们自己的,定期集市是他们自己的,喧闹游行是他们自我管理的手段,靠使用所有这些方法:劳动分工、监管、罚款、铃和时钟、金钱刺激、说教和正规学校教育、压制定期集市和娱乐,新的劳动习惯形成了。习惯意识和习惯做法在18世纪表现得特别强烈,某些习惯是晚近创造的,实际上是在要求新的权利,对立的利益集团在此提出冲突的要求,必须对民众文化保持警惕。劳工越来越脱离传统的庄园、教区、社团和家长制政府的控制并远离对乡绅的直接依附04-19
  • 苦琴酒
    怕不是专门来吐槽唐顿庄园的05-26
  • 十四卷
    可以帮助理解工人阶级那本中提出来的moral economy。最惊艳的是第六章对时间的讨论 --- 一个读起来觉得稀松平常但从未认真思考过的维度 --- 对时间特性的分析,以及时间如何被“重组”,称为工业资本主义谋取利益的工具。第七章的“买卖妻子”也很有趣,对女性主义者、对机械/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的反驳。06-17
  • Mandelstam
    汤普森为我们追溯回一个仿佛异常遥远的世界,代际之间依靠“习惯”维系着学徒式的关系,平民的口头传统中有着高雅文化所无法穿透的传承逻辑。汤普森通过对早期现代英格兰民俗文化的研究,探讨了平民的反叛为何物,它很难说是一种主动的自我意识,而是其习惯传统被打破后的防御性姿态。这本书对于《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是很重要的补充。译文可读,但不能说很好。12-22
  • 瞿起田
    汤普森以《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闻名于世,但我个人更喜欢这一本,此书早先从做民俗学的朋友那里听来,特意搞到一本原版,当时私译为《乡规民俗》,后来中译本出来译为《共有的习惯》,倒觉得有些怪。此书对做中国史和民俗学研究颇有触类旁通的价值。10-15
  • 韧勉
    习惯做的事情在于一一尽管它们可以传递意义,但它们不是对意义的抽象的公式化表述或对意义的探求。习惯无疑与生活和劳作中的物质和社会现实相联系,并植根其中,尽管它们并非仅是这种现实的派生或这种现实的再表达。习惯也许提供了ー种人们可以在其中做一些恐怕难以直接去做的事情的场合……它们可以将集体行动、利益的集体调节以及情感和情绪影的集体表达的需要限制在遵从同一个习惯的共同参与者所在的领域和范围内,提供一种排斥局外人的边界。02-08
  • 晓林子悦
    汤普森倡导“自下而上的历史”的运动。该书显示两大特征,一是汤普森眼光朝下的视角,二是“习惯”概念的创新阐释。汤普森把生存伦理置于分析18世纪英国民俗活动的中心,从道德经济学角度评价亚当·斯密的经济观念以及重商主义的功利观;分析“面包骚乱”里的穷人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冲突,反对靠“钱包”来分配的社会不平等;分析“时间”发明所带来的对自然观念与闲暇的破坏,“正常的”资本主义的工资刺激制度与时间挂钩,工人被极其严格地管控;“买卖妻子”“喧闹游行”所体现的是对现有制度的平民化改造,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妇女在社会运动中的地位和参与程度。这些主题反映了:仪式、节日和迷信等平民文化所构成的现代社会以为的“习惯”,平民“自造”习惯的无意识过程,以及低姿态的群体反抗。习惯在失去一些东西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东西。04-06
  • 维舟
    十多年前读过旧版,新版有所订正,装帧也好多了。重温时也有新的感受,除了书里的内容,现在也意识到,1960年代对思想界的深远冲击,本书的不少问题意识恐怕就由此而来。这和印度的庶民研究未必直接相关,但都有共同的现实关怀:发现底层民众在政治行动中的主体性,拒绝旧理论认为他们没有政治自觉的预设。没有这些,作者可能还是历史学家,但很难成为思想家。p.s.本书扉页题词是“献给非凡的民俗学家马丁·伊夫”,可想民俗学给他很多启发,而在中国,民俗学最初是顾颉刚证史的手段,长期是史学的附庸。01-16
  • 安提戈涅
    好看。研究十九世纪文学或者史学的人,其实已经频繁接触过汤普森讨论的几个平民文化“习惯”了:暴动 、卖妻、时间、喧闹等,汤普森的研究又把我们的视角往前推了一个世纪。他有两个主要对手——机械的唯物主义史学/经济学观,把阶级关系理解地极为教条,并且简单化了农民暴动所具有的博弈性质的道德经济学;第二个对手是女权主义,无论是暴动中的女性活动还是卖妻活动中的妻子心态,女权主义史学观都把女性的性别意味简化和二元对立化了,“父权制”这个从十七世纪就溃败的词由此变成了什么都能往里填的大坑。时间部分的研究可以和勒高夫、芒福德对读,也应该注意最后一章讨论喧哗游行复杂性的观点,不应该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等同起来,汤普森勾勒了一个更为多面、多层级的狂欢行为,它更多地接管了被废弃的共同体道义,而非对官方做出戏弄式的反讽。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