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囧囧有日
    唉,书是好书,可惜被老鼠屎给恶心了。01-19
  • slurry·楚迪连
    竟然才想起这本书,非常非常值得一看哦~记得大学的时候,看的很入迷,有很多东西值得摘抄!03-09
  • 君言有理
    作为课程书目参阅,读德国美学居然读出中国传统诗学论述的调调,随心行笔,随处写迹。后有钱钟书盛赞它,又有人批评钱钟书是没明白莱辛对文学的贬斥。读完对苏轼的“诗画一体论”又有所反思,但也不能完全套过来,中国语境里有“意境”这么一层让诗画相通,不知该作何解,留待后考。2019年1月记于长沙。01-06
  • Lumen44
    莱辛的感受力简直了,既通透又锐利。能入能出。这种清空自我的能力是一个艺术批评家最好的资本,也是理论的原创性和生命力的保证。他的表达中满满是对自己这份品质的自信。12-07
  • השטן
    西方文学理论著作约略分为两种:一种直呈式的论说,隐没思考历程,让读者欣赏接受;另一种将整个思考过程如实展现在眼前,不成体系,宛如戏剧或独语。”思想的酵母“莱辛显然属于后者。莱辛重新发现了柏拉图之前的希腊,具有血性、激情,狄奥尼索斯式的希腊,拉奥孔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为诗辩护“之一种,而莱辛所讨论的诗歌,显然属于叙事诗、史诗范畴,落脚点仍在对现实的摹仿层面,静态的抒情的lyric被排除在外,混合的艺术形式也论之不详,这也是叶维廉及默存先生所补充乃至反驳的地方。从书末的附录来看,莱辛后期对诗与画的微妙联系有所察觉,多少体现了辨证之思。11-16
  • 牛肝菌杀手
    如果德国人都能像莱辛一样好好说话,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都几乎要被说服了!)关于诗和画的论述放到今天略微过时了,毕竟谁会想到还有跨界创作装置艺术这类玩意儿冒出来了呢?20世纪之后,诗可以是画,画也可以是诗。巧的是,我是个既“写诗”又“画画”的手帐博主。06-17
  • 织裹尸布的缪斯
    西方诗画相分论最具影响力的论著,粉碎了过往在一切美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死气沉沉的形式主义。莱辛原本打算把《拉奥孔》写成上中下三个部分,但他生前只完成了一个部分,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根据保存下来的草稿来看,莱辛应该对诗和造型艺术界限的相对性问题做了不少研究,很可惜未能完成。然而,莱辛规定的诗的特征几乎完全是以荷马为标准,连维吉尔都不够格。荷马的诗作为史诗的代表当然没问题,但却并不是评价一切诗的准绳。07-17
  • 阅微草堂
    一本很经典的美学著作,慢慢阅读,十年之后再读,感慨万分!美学是社会心理学的表征。03-31
  • 寒露
    喜欢莱辛这种非典型的德国思辨式的文艺理论的书。由拉奥孔雕像和文学作品的对照说起,论及诗与画的界限和关系,前者是时间的艺术,后者是空间的艺术。属于为诗辩护的范畴,很多论点极具启发性,关于诗与画,关于电影艺术,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的不同(诗画关系可见)。01-22
  • Nicoleex
    要不是上课需要做group working,我可能一辈子也看不完这本书03-11
  • 很多已是常识。不过“以效果写美”跟“化美为媚”等还是有些启发。作者执意批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不能苟同。06-27
  • 孤岛森林
    我高二读的,没看懂......07-07
  • 30°⊙
    文学与诉诸视觉的造型艺术之间的比较关系02-07
  • 描写海伦的那段虚与实的比对。。。。。。莞尔10-27
  • 虫虫
    这么读下来收获还是蛮大的,朱光潜的翻译和注释非常到位,莱辛对诗与画的界限和联系阐述很清晰,观点特别有意思。莱辛认为文艺的共同要求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丰富的具体形象。“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摹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画描绘物体静态,诗叙述人物动态。01-29
  • 陆钓雪de飘飘
    本书全名为《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1766)兼论<古代艺术史>的若干观点》。至于为什么取一个这么伊利亚特的名字,按莱辛自己的说法是:“因为我的出发点仿佛是拉奥孔,而且后来又经常回到拉奥孔,所以我就把拉奥孔作为标题。”这一仿佛出卖了莱辛想要出卖的自己的真正意图,而阿伦特看到了这一点,巴特勒在其《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中也直接将这部所谓的文艺理论-美学作品视为柏拉图式的戏剧作品。全书除了拉奥孔雕像外,谈得最多的就是《伊利亚特》,而《奥德赛》则只出现过一次。莱辛的意图处处都在改变近代德意志人对古希腊的误解,德意志人对希腊的爱起源于温克尔曼但误读也随之而起,莱辛一方面要恢复古希腊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还在第九章跑题一下来反对当时的神学观,这样一来,莱辛就为《汉堡剧评》和亚里士多德诗学观的奠定做了准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