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闫养云
    看这套书的过程中,想的都是以后自己陪着孩子选学校的情景,而完全放弃了对自己再次走入top校园的奢望12-22
  • Charles
    虽然上不了美国大学,但是真的很羡慕这群人。我很后悔没读研。11-07
  • 小柴露娜
    在国内选学校的情况没办法参照很多所以也就不遗憾了。诚意十足的书。大学都上了这么多年才看依旧觉得有收获。启发我应当如何利用接下去两年多研究生学校的资源。04-01
  • 宣廷
    不要当成 机经读。个人觉得如果没有一个通情达理的良师益友在身边以指引、而是处处都要靠自己摸索的话,其实上了大学之后看会更加合适,毕竟一个想为社会做点贡献的人的觉悟绝对不会局限在成功学上。之前选读过《大学的理念》,对博雅教育感兴趣的人选那本书看会了解得更透彻。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倒不是揭秘名校生活,而是提出教育的至高理念,使得我重新审视当代的“精英”所扮演的角色。比如我在一个文中提到的美国典型的研究型大学学习,但并不妨碍我自己对自己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我认为自己才是立身之本,过分依赖学校是阻碍自身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还有现在让自己受的教育要到10年甚至20年后才能体现出来这点也不无道理,毕竟知识技能更新太快了,但是对学习的热忱和由于责任感而培养出的高校学习能力才比较重要。05-28
  • 深情的艾老师
    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11-28
  • xipan
    一个人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长久。11-27
  • 星河~努力煮粥
    线条略粗,却极为好读。前三章讲述的是近代以来大学的历史和发展方向,以及纽曼式和洪堡式两种不同的大学体系。后文以他带女儿前往各大学实际考察的经历为索引,陆续介绍英美众高校的不同特色,兼顾申请方式以及对华裔的影响。从古老刻板仪式感很强的牛津和剑桥开始,再到美国各私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家庭的严格规范,耶鲁开放包容的通才教育,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专业体系和科研引领,哥伦比亚大学均衡的科系实力和自由活力,标杆学校哈佛大学选择的是各行业的潜力股以培育为社会的精英,麻省理工学院的新潮现代,只招收200多人的加州理工专注于培养顶尖大科学家,科研领军的霍普金斯学院是吴军的母校,和高科技无缝融合的斯坦福大学被称为硅谷的摇篮,象牙塔般的女校卫斯理学院,逐渐成长的杜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体育都是特色之一。11-03
  • 橙子
    吴军老师的书,全部都买了,评分都很高。理工背景的文笔这么流畅、思想有深度,深入浅出,真是难得一见的好书。平实晓畅、结构清晰、无私分享,给吴军老师点赞!01-10
  • ly的读享生活
    人文旅游+留学指南+理念探讨。有干货。12-01
  • 俪偲将
    相见恨晚。终生学习真是很好的理念。人生是场马拉松,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继续跑了,能够坚持终生学习的人才能走的更远。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或者说强调practice)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也让我开始思考未来教育子女的模式和方法。如果早几年能看过此书,也就会坚定自己出国读研的决定。最喜欢Columbia和MIT,甚至开始意淫要不过几年陪海洋去美国读博,顺便读个master满足一下自己的‘名校情结’,以便此生不再遗憾。另外,关于大学的由来和各名校的‘前世今生’读起来也是颇长知识,非常好读。尤其是在超级五强’HYPMS‘在招生时对亚裔的歧视问题,从捐赠和参政的角度来分析也是一针见血。11-21
  • Stochastic
    Michael Jordan 出自 Duke?North Carolina的校友都得气疯了。01-05
  • 花点子
    读完这两册书,深深地觉得很多事情是我们羡慕不来的。我们的政治体制不可能实现美国那样的拥有高度自治权的高等教育体质,但是希望国人可以找到一条既适合国情又能切实培养人才的教育道路。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以及孕育促进社会发展的新思想,而不是人人自危地抢占那些可以赚取高收入的专业。02-14
  • 肖虾王
    1. 无论是纽曼式的通识教育,还是洪堡式的专才教育,其实都认同一个人既通且专是最完美的。只不过这个目标往往要花一辈子去完成,本科4-5年远远不够,所以教育家们被迫做了取舍。2. 两种流派就像气宗和剑宗,只要你最终的目标是剑气合一,起步时先选择哪一个没那么重要,并不是影响你持续成长的决定因素。3. 那什么是决定因素呢?我认为是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才是在大学应该培养的能力,与之相比,学什么课程反倒显得无足轻重了。03-27
  • 唐布
    卧槽写得太好了,知道了世界上最好学校的牛逼,就知道了自己的傻逼。01-16
  • Jeter
    2017.3.2 1.这本书的前几章阐述了两种西方主流的教育理念:纽曼式的通才教育和洪堡式的专才教育,并提出本科时应注重通才教育,研究生时则应注重专才教育(T型人才)。其他的几章介绍了十几所美国各具特色的顶尖大学。2.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为自己从小到大所接受到的垃圾教育而叹惋。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积累专业知识,更在于培养一个人的思维、心智和对知识的渴求。反观中国的教育,我深深觉得我就是中国式平民教育(区别于上层社会的精英教育)的一个缩影。3.所幸,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终生学习的信念。知识使人自由,追求自由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虽然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我却愿做一个长跑者。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03-02
  • DopamineLoss
    教育还需要资金支持才是,不然说什么都是白搭。08-18
  • 毛小尖牙
    如果十年前可以看到这本书,人生应该会有很大的不同。10-17
  • Asuka4J
    从进清华到进Google,中间花了18年,真是长跑高手。10-03
  • 静看一世繁华
    高一读到就好了,高中全荒废,后悔…没用。人家从娃娃抓起,我高三才觉悟,准备复读,玩半条命!大学间差距大,美帝名校尚且如此,何况我朝… 我朝教育和世界一流差距太大,一个培养领袖,一个培养人才…还有我朝是D来“指导”大学教育…吐个槽,住宿条件和我想象中差距好多!12-13
  • Maooyer
    几个观点还是相当受用的:1. 终生学习。2. 好大学除了要有人还得有钱。3. 通才教育,而非技能培训。4.大学是学习之所,更是青年之家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