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史幽探
    当他说中亚曾经出现在儿时的梦中时,一切就已得到解释06-01
  • 汀洲自绿
    斯坦因因为多次到亚洲腹地及中国进行探险和考古而毁誉参半,这本书是他的通俗著作,讲述了自己探索这些古文明和遗址的过程和心路。抛开成见,此人对探索古文明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他总是怀着巨大的热情,组织庞大的人畜团队,冒着各种艰难困苦,在低温严寒干燥危险高海拔的无人区多日行走,只为寻找那些历史上曾经记载过的人类活动区域及残存遗迹。这种对事业所迸发出的巨大的热忱,远非常人可比,其信念之坚定,意志之坚韧,让人叹服。进入亚洲腹地的斯坦因,真是天纵奇才。真希望哪天能看到一个斯坦因的个展,展示他艰难的探索过程和发掘过的遗址文物,也许我们可以再次认识这个极具争议的人。08-12
  • 生存在海拔四米
    斯坦因是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考古,当时国内有哪个专家能干同样的事。他带回去的文物被正儿八经的用来研究做学问,王道士上交的文物被各路妖魔鬼怪祸祸。前几年还有人为了政绩经济利益要把敦煌并入大旅游区祸祸(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10-23
  • DORIS
    其实里面大量文字描述起来都是流水账,如果不是真的去重走,那些是过眼睛不过脑子的。但是大量的图片和挖掘过程的纪实还是让人惊叹其坚持和努力。我们认为的欺骗王道士和当地官员偷盗文物的行为,在他看来是自己组织人力物力出钱出时间进行的考古挖掘,东西搬运也是完成报备手续和申请,至于旧时中国官吏有没有严格审查那不是他的问题。阅完有一种还好东西留存世上的大同感。04-20
  • TY
    手持地图,边看边画,地图上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帕米尔向东的南疆不再只是广袤无垠的沙漠和绿洲。读过这本书后,五味杂陈。因为斯坦因考究西域过程中的坚持,因为这一路上被风沙掩埋的遗址和消失匿迹的文明,因为这里辉煌多时的文化终究成为过往,因为斯坦因把文物们移送海外、找宝人的盗墓行为、王道士和当时政府对于文物保护的松懈,更因为自家没重视和保护好家里的宝贝等等。说不清的事情太多了。过往的厚重,终究成为历史。被移送到大英博物馆的文物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深深烙印其中。持有不代表拥有。不遗忘、去传承,它们会在远方与我们共鸣。(中图K872.4/S709)05-12
  • Adiósardour
    穿过帕米尔喀喇昆仑冰雪覆盖的山谷,跋涉在风沙迷漫的沙漠腹地,流动的塔克拉玛干"真沙漠".1990-1933历时八年四次从印度至克什米尔,新疆,昆仑北麓,且末,甘肃敦煌,局延海,哈密,吐鲁番,轮台再入新疆疏勒回印度孤傲的、忠于职守的强盗与学者的混合体.文笔不如赫文.斯定优美可读,撇开政治因素就纯粹的学术研究而言,其价值是不可替代的.03-30
  • Schizophrenia
    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斯坦因是个强盗,为什么不听听当事人怎么说呢?而且就中国这个环境,就算那些文物不被斯坦因带走,也不会落下什么好下场。08-29
  • 胡凌云@掘火网
    斯坦因哈佛大学讲座稿。如果他的著述只打算挑一本读,那这本是最好的,没有那么多细节;如果打算全部读一遍,这本也是最好的,因为他的主要探险活动和发现都罗列其中了。10-12
  • 且歌且走
    即向达1935年译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新疆人民出版社前两年重出了一版向达的译本,估计修正了一些过时的地名,如35年版的撒马尔干,现在通译为撒马尔罕。广西师大版的装帧是超豪华的,不过有少量错别字。从内容上说,平实的考古笔记读来略显枯燥,但全书可见斯坦因的不畏艰辛甚至死亡的探险精神,这在斯文赫定的书中也可以读到。斯坦因和赫定都是把毕生热情献给了探险和考古事业,以致于都终身未娶。对于斯坦因的行为属于强盗行为,还是更好地收藏了文物以利于研究,我心绪复杂03-26
  • 七七|烂柯人bot
    上世纪初的考古笔记,一些古城的消失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动乱导致有效灌溉不能维持,绿洲荒弃;王道士那段看了还是很心痛;以及洛山太美了07-15
  • nothing传叔
    曾经随行万里的一本书,历久弥新,只恨当时没多买两本。。。02-14
  • 伊西多拉
    20世纪上半叶是探险家们的最后天堂,自此以后地球便再无处女地。斯坦因的先后三次中亚探险成就了他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探险家无可辩驳的殊荣,很难想象,在中亚这种极度恶劣的环境下考古探险需要多大的热情与勇气来支撑,而运气又始终站在他那一边。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这种行为也许容易刺痛自身敏感的神经,但这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且往后数十年中国大地的一场场浩劫,谁又能保证它们能顺利的躲得过?在民族主义日渐式微的今天,我们回头再看,能揭开并将过去那段历史的见证保存至今,比文物在哪个国家的博物馆要重要得多。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