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与愿
    《龙与洋鬼子》,一个瑞典地质学家看到的 1920-1929 年的中国。里面有 200多张他亲手拍的照片。无数历史的细节呈现在他的笔下,从军阀到底层人民,从地理政治到农业。比如农民对土地肥料的收集,种植紫云英是为了给土地增加氮肥,我小时候看到冬天的稻田里大片大片紫云英,至今都不知道为何要种植。就像一本娓娓道来的日记,生动细腻真实,比历史书好看很多。07-08
  • 恩醯NX
    安特生于1914-1925年作为北洋政府的采矿顾问在华期间所见所闻的回忆录,主要描述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讲述民国时期中国在适应西方机械工业生活方面的努力,同时对在华的外国人活动进行了反思,基本是站在西方立场讲述中国问题。阅读过程欢快轻松,字里行间透着作者的幽默,中国朋友对“洋鬼子”一词的动物学解释,作者将欧洲列强殖民掠夺行径描绘为“白祸”,对于并非出于热衷宗教而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们,讽刺道“他们是用建(不太体面的小)教堂时多余出来的砖头为自己盖了间小茅屋(豪华气派的大别墅)”。也许安特森算不上是一位中国通,但他一定是位活泼风趣,知华友华的国际学者!07-07
  • 王彬
    中国考古学的祖师爷。08-19
  • 爬行动物
    作为一个一百年后的读者,除了有一些猎奇心理外,希望通过这种域外的第三只眼感受到当时社会最真实的一面,至于你这个“洋鬼子”是不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爱不爱中国人,意义不大,或几乎没有!翻译的title很大啊,也希望把有些名词校对一下,有些不知所云的话理通顺了,庶几对得起这些帽子07-31
  • cat wizard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时期,不带偏见记录中国社会及各式人等,可读性佳。07-29
  • 东林皆石
    瑞典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安特生,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北京猿人”遗址与“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者,作为亲历者对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的记录与反思:“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试图描述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其二是描述中国在适应西方机械工业生活方面的艰巨使命”08-12
  • 寒武纪之宜且安
    印象至深是第二十章,围桌而坐谈及局势与未来,正是军阀混战之时,这种内战在西方是无法理解的。那段王博士的话让人热血沸腾起来,只有深根于这片土地的人才能有的共情,这可是几千年文化从未断层过的土地啊。中国的火药与指南针的发明给欧洲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同样,西方机械工业化,也给中国复兴提供工具,这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试图取代是妄想。“外国人对中国有一种误解,那就是认为,当我们接受了工程学,自然科学,医学等方面的训练,我们就接受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哲学思想,宗教以及道德观念。现在准备向欧美人学习,我们会倾向于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帮助我们实现物质文明,但是,我们自己令人敬仰的文化传统,我们永远也不会放弃”08-12
  • 龟城摧塔客
    地质学家眼里的百年前中国,大多是对军阀混战的记录,从文风和内容都和初中历史教材高度一致,国内读者读来很难不熟悉。08-06
  • 蓝藻 ~
    很有意思很好读。从《荒原上的大师》了解到安特生的故事,接着找来这本书看。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外国视角看清末民初的中国。在安特生的照片中,中国的孩子伶俐可爱,中国的山水清秀美丽,中国苦力可以怡然自得抽旱烟,中国助手身体匀称面带笑容还有几分帅气。这些和那种浮光掠影的外国视角完全不同,而且安特生作为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所活动的范围不是租界的外国人圈,而是中国广阔腹地的农村地区。中国人沉静、有修养都被他所赞美。在当年西化车轮滚滚的时代,他的描写提供了有趣视角。03-19
  • sojeuhe
    其实还挺难评价的,他以自己的认知和目光记录了那些年,也确实为中国早期考古学做了贡献,包括仰韶文化等,但傅斯年等人批他是贼也不无道理,毕竟也有大批文物现在不在国内了,可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看也算一种保护?抛开这些单独看这本书还是可以的。03-13
  • len
    比想象中有趣的一本书,在这种陌生而又熟悉的视角下看到的历史显得更多样了,曹哥的故事写得真的很动人,而对国人,尤其是普罗大众的生活侧面描写,让人一窥那个年代弥足珍贵的普通人的点滴,说来神奇,印象深刻的另一点反而是作者点评国人独有的回扣吃佣文化,殊不知今日此项传统依旧健在…03-18
  • 韧勉
    本书以安特生在中国农村考察时的见闻为主题的游记,在他多次为中国农民的勤劳与智慧所折服。他指出在20世纪初西方人的观念中,若提起中国人的古老特征,首先会想到中国人的四方城墙以及他们热衷于城墙保护的活跃举措。在西方语言中,长城已成为其与外界的精神隔绝的一种形象化表达。这种说法与其说是依据现实,不如说是源于我们习惯性地对中国国情毫无所知。然而,不得不承认,勤劳并爱好和平的中国人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在包括家庭交往的各种群体交往过程中设置尽可能坚固的“势力墙”来求得庇护。本书还曾提及他所经历的张勋复辟和五卅惨案,也算是一段历史见证。02-11
  • 格野
    我们通过这位“洋鬼子”的视角,重回当时的历史情境,体验历史境况。他在书中不仅对中国的大历史进行梳理,还写到了他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记录与反思,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同时还有很多图片,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动荡社会,并思考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差异与对比。01-03
  • 追游
    可以不开玩笑的说安就是中国考古的祖师爷。当时的瑞典人看当时的中国已经不异于今天的我们看当时的中国了,感叹于我们抛弃了传统制度以后的那些好的和不好的变化,又感叹于我们置身其中反而比不上一个外人理解得透彻。真的很有启发性。另外一定要跳过导读实在是太长了。02-14
  • 濒危嗜睡症患者
    李雪涛老师很认真,这本书读着也挺有趣。12-16
  • 游乎游乎
    非常有趣!虽然是洋人角度的书写,但可能由于作者对中国了解之深,并没什么“猎奇”的表达,反而因为视角的独特给出了许多前所未闻的历史细节,特别是时代巨变下各种小人物的挣扎,尤为鲜活。诸位译者的译笔也非常流畅优美,值得推荐!12-14
  • malingcat
    早已被奉为经典,却是第一次全文译出。安特生是北洋政府聘请的瑞典地质学家,“北京猿人”和“仰韶文化”两个遗址的发现者,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者。本书是他用瑞典语写作的有关中国以及他本人在中国经历的回忆录,初版于1926年。今日看来,本书价值在于大量的历史细节,不仅对于闻人和政局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于中国的民情风俗也有着田野调查般的细致认真。本书有208张黑白照片,大部分由安特生本人拍摄,安特生为每幅照片配的解说更是弥足珍贵。值得说明的是,安特生是“中国通”但不算“汉学家”,部分地方的政治立场也谈不上“中立”,可是,他这种“平视”的、看向“现实”的目光,使得本书有“记者直录”的魅力。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