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子非鱼
    颇有启发,但base它写的论文只拿了85,xdh,你好狠05-05
  • 一路向北
    前两章作为法学生能引发一些思考,但后一章对于法学研究的规范化总体没看明白,苏力教授对法学研究一些高屋建瓴的想法目前还无法理解,以后还会重读的。10-23
  • 奈斯
    前面有些重复的论点 或许可以删减一些/很难想象全部都是90年代的文章 确实可以说有一些情景分析已经过时了 但更多的内容绝对不能算过时 而且要是从后现代的角度来看 过时不代表没有任何借鉴意义可以弃之如敝履/实用主义的分析很难给出一个是黑或白的让人“安心”的结论 只有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 强调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 才是我心归处 但苏力似乎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 而更多地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吧//文章内容深刻而清晰 且(总会)有自己独特的角度 写得很好02-17
  • 乱世枭雄
    大一上学期一字不落地精读了一遍,在火车上都在读。与其说一知半解,不如说当时不求甚解或根本难求甚解。如今重新回看其中几部分,才有了新的感受,不只是欣赏,更把它当真。越是如此,反而越觉得我应该做我自己该做、能做的东西,只是要知道有这些存在。唯有如此才不至于研究刑法玄学,我们的土壤和德国不一样,说那么多天上的东西你的老师都不愿意看,至少贵校如此。12-30
  • 声嘶力竭
    看这本书是需要一点时代背景的,因为成书的时间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那个经济开始发展,相关人士开始深入的考虑和探讨法治方面的建设。这本书绝大部分的篇幅就是在讨论这件事情。前面1/3有案例的部分还比较好懂,特别是《秋菊打官司》这一部分,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虽然中国的乡村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是能够相对好的维持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有他一套不成文的"规则"在里面。而这套不成文的规则到了现代社会,必然会跟成文的法律产生冲突。还有后面关于贾某诉《秋菊》摄制组也挺有意思。这个案子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发生的那个街拍的摄影师拍到某高管和小三逛街的那件事情。当时网上有一种言论说摄影师虽然立功了,但是同时也侵犯了受害人隐私。但看了这本书就会知道摄影师在行驶的只是他表达自由的权力。09-02
  • 玛卡瑞纳
    历经了3个月,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应该是六月份开起的这本书的阅读,但当时只读了十多页,后来就被搁置了,正式入职后才又在八月份继续阅读这本书。每天中午读一点,断断续续在九月初读完这本。最喜欢的内容是作者借着《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引出的有关法律多元、法律规避等问题。一是很易读,二是娓娓道来。秋菊只是想讨个说法,但最后的结果也并没有让她满意,他们一家与村长的关系还变僵了。在中国,在人情社会里,尤其是在乡村这样的关系密切的集体里,过分讲求单纯的法条是没有用的,所谓“民间法”的存在是有它的道理的。单从内容来看很难想象的到这本书是写于1996年,只能说苏力老师很有前瞻性。09-04
  • 鸟首徐回
    如果在没学过法学外的社科而只学教义法学时,苏力的论点必然带来观念的冲击。但当接触了更多社科知识后,本书所涉及之内容还是显得简单化了,苏力对社会实践的过分强调使得很多问题陷入一种模糊地带。笼统的分析之弊端在于难以探寻出走的清晰之路。09-29
  • 風箏
    讀書報告用書。讀了第一編。適合入門(非法律專業也基本能看懂)。法治要立足本土資源和語境非常同意,但當語境本身出現問題時,是否該考慮用法律推動語境改變而非「適應」呢...。(例如「意外懷孕」案)04-26
  • 残灯火
    思维逻辑很有可参考之处04-18
  • momo
    读的老师的第一本书,很多观点和自己不太契合,想从书中寻求答案,但最后总是落脚到辩证的境地。12-30
  • 纪夫
    很早的论文集,具有前瞻性,一些论点像是预测,因为现在的生活中已经发生了作者所担忧的问题。04-05
  • 四果堂主人
    将近三十年前的名家名作,粗粝而仍有洞见,功能论倾向明显,大量概念有待展开——三十年间又有谁为此做了贡献呢?05-15
  • ChooChoo
    现在看,很多内容有些过时,但作者的智慧光芒仍然跨越数十年照耀了我。05-23
  • ovo
    这本书是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社会处于极速转型过程中,而法律和法学研究也需要对现实作出反应,站在这个转折处,朱苏力老师对于法学界一直存在的问题——诸如一味鄙弃中国法制传统,鼓吹西方法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并且对中国法学界未来的方向进行了深度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10-11
  • Ezra
    尽管经过修订,不过现在看内容确实有些过时了。如果以前看过旧版,这本新版大可不必再买了。09-04
  • 丛林小茂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智慧。10-27
  • dearsputnik
    书本身的价值远胜于内容。初读时很难想象到这是二十多年前的思考,修改后的法律规避与法律多元部分更具理论和体系化。苏力的高明之处在于,初闻“本土资源”会认为是非常宏大的概念,读后却发现竟然如此朴素直白,但却被挖掘得那样深入。这不仅是高明理论品味的反映,更是纯熟学术能力的体现。总之,中国法学不能没有苏力。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