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傅踢踢
    很多题材,还是纪实更有说服力03-20
  • 影随茵动
    其实我不太适应王小妮的方言文风,但是短篇写的确实很成熟,1966年的一些普通人的普通片断,有种四两拨千斤的味道。04-10
  • 神威
    休憩93rd,小弟赠送的生日礼物,王小妮文笔很赞,只可惜这本书风格太清淡,虽然的确隽永的确以点带面情怀满满,但是实在戳不到我的点。我反省了一下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这种隽永清淡的书我不喜欢呢,我想,是因为我读过类似时代的经典中篇太多了,太多了。这本书总体质量不错,但是有人要我推荐反映文革时期的作品,要我推荐好读的短篇中篇,这本书永远不会出现的,就是这样10-11
  • 放养的行李
    挺有意思的。完全是被宣传文字吸引,但不太相信能用“大历史”的方法写小人物;看到第七篇之后觉得即便不好看,也绝对不难看。语言和抒情方面矫情但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值得再翻第二遍并发掘一下内部线索~~07-20
  • 以赛亚的狐狸
    《1966年》是关于这一年份的11个系列小说。王小妮截取了东北某城市的普通民众生活中的11个横断面,写出了文革爆发那一年人们生活的荒诞、混乱和无序。她的笔调是冷的,冷淡,冷静,冷清。07-04
  • 猫娘
    “他没有意识到,怀疑大多数人的时候经常是很危险的,水暖工因为年轻还不懂得”这句写的何等的好。这样的话在整本书里虽然不是俯拾皆是,但都恰到好处的存在06-16
  • 筵席之所
    联想到当下对王小妮的讨伐,历史是一个闭环。05-08
  • Rockbug
    今天是2020.5.2,终于1966重来。05-02
  • 最喜欢《火车头》这篇。12-02
  • Elact
    看不太懂,收获不多。王小妮的书翻过好几本,不是我的菜。11-24
  • 卢十四
    作者根本不会写小说。03-23
  • Shirleysays
    我仍然认为王小妮的好在于语言,诗意的语言让故事变得宽阔了。那个年代的恶与痛,自然还有爱都藏在语言里。如果年代是故乡的话,1966年,也有我们回不去的乡愁。03-21
  • 江海一蓑翁
    以1966年这一时间横断面为节点,透过普通个体的生活化视角,反映文革带来的社会动荡与变迁。作者笔法疏淡轻盈,然而这种举重若轻的背后,却是一个个个体、一个个家庭生命中无法承受之恐惧与伤痛。我读到过的关于文革的最好文学作品。04-13
  • 顾左右
    这本书是几年前现当代文学课上老师推荐的,当时印象深刻,可能作者自己也没想到历史循环了吧,可能现当代老师也没有想到他不会再推荐这本书了吧。04-30
  • 达西
    吃完饭在客厅看书,看到一半娘叫我看电视。抬头一看,屏幕里的插科打诨简直是光怪陆离的另一个世界。这50年啊。07-05
  • 您老朋友王狗熊
    我很少给五星的今天花了小半天看完了这本书 ,作者的笔触非常不错 ,每句描写都是极具画面感的 。虽然那座足以冠以青春二字 ,陌生却熟悉的北方城市,现在看来是那么逼仄不协调,人是那么横愣土锤,但是在解放前那里的确是东亚的辉煌都市。十一个小故事像是一个个相互孤立的田野文本,家长里短房前屋后炕沿柜角,可是每个故事都让我把阎云翔老师关于中国人的个体化的论述拿来体会一番。那个年代不惜以消灭肉体的方式力导一种意识形态至上的同构,却无法消灭人们内心的异质,克罗奇说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每个当代史的瞬间也决定了复杂莫测的未来。作者的视角是孩子的,也是天使的,上帝的,人类学研究者讲究的是知识面和逻辑的基础上,不放过任何调查时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发掘背后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小说家和人类学者完全是同行。09-12
  • 李小丢
    王小妮的叙事总有一股魔力,轻易地把你拉回到那个年代,让你和故事里的主人公拥有着相同的心跳频率,我们茫然,我们慌张,那就是我们共同的1966年。03-20
  • 不言
    作者也没有想到自己笔下的阴霾在有生之年竟然会回到自己身上 可笑 二十一世纪可没过几天好日子呢 04-30
  • danyboy
    关乎文革。十个短篇都是用普通的市民村民,或尚未被揪出的黑五类子女等的视角来讲述,几乎没有任何暴力的描写,却通篇都笼罩在一种山雨欲来的恐惧中。我总担心人物会在下一页死去或被残酷折磨,但没有,但总会有。这小说真是诗人的手笔。王小妮是长春人,也提到了长春围城。小说是诗化的东北话,能闻到方言味,但不故意用方言。她的文字已经被诗洗礼的空灵干净了。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