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D
    同性相关的感情藏在绵密的笔触间,少年时挥霍浪漫,青年时卷入复杂关系,中年后平静着感伤。一则关于宗教的寓言,关于这种力量如何无声但有力地拆分人们。一部符合冰山理论的家族史。04-12
  • 小灯
    “他并未失去爱的能力,但失去了爱的快乐,因为我不再是他独处时的伴侣。我与他家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了他努力想要逃离的那个世界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把他和那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但是,查尔斯,其实他才是你与青春世界的纽带啊~~08-22
  • 李斜陽
    重读伊夫林是一个天才,他可以把故事写得缠绵悱恻,动人无比,直击你的心灵,但是他选择在冗长,乏味,淡然甚至无趣的语言描写中慢慢展开故事,在若即若离,似有似无的情感中描绘人物,让许多人看起来像毫无特点的阴影,又让许多人完美地突出出来,他的文字有一种疏离,懒散的英式贵族的风度,一种高贵,优雅,但是又充满罪恶感的风度,是一个逝去的旧时代的最后一曲悲歌。我不得不说,我不喜欢他的文风,但是他写得十分动人,像一根撩拨人心弦的黑天鹅羽毛。还有啊……Brideshead Revisited,翻译成故园风雨后,真是美得无与伦比。07-29
  • 钝头叉子
    这个版本翻译为“他是一切的序幕。”比“他是我的初恋”还要戳心04-21
  • 河洛以旧换新版
    我用了不太长时间的读完,前半段时而浅笑,时而皱眉,这是在查尔斯与赛巴斯分别之后。之后心魂荡漾,这是老侯爵回来之前。最后不住颤抖,书中为了宗教而争吵。赛巴斯是同性恋吗?不重要的。茱莉娅真的幸福吗?不重要的。乃至查尔斯是不是对庄园过度留恋了,也是不重要的。每个人都被限制在观念和自己闭塞的小世界里,想逃但是根本离不开。总是试图抓住美好,可是被固执偏见灼伤后,又安然缩回自己阴暗的角落,说我必须这样,这才是我存在的意义。但是别把一切归罪给自己,这世界上有千万种不合理。伊夫林好精湛的笔法,一手浪漫行文,一手干冷讽刺,融合的恰到好处。11-19
  • 竹风檐雨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只记住“繁花盛开的栗树下抱着泰迪熊的少年。”06-28
  • 然诺
    谁会舍得忘记,生命中仅有的那几个夏天。然而,你以为那只是人生的序幕,那只是如梦的童年,却没想到那些片段便已经是你终身的灵魂,你挣扎着想去相信不可知论,却一次又一次跌回故地,牵扯旧人,如何新鲜的现实都再不能靠近你身,遑论分神。喷泉边向晚的那一天,是新约叙事与雅典悲剧的冲突顶点,但他们也曾重逢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里,每个人都同时扮演着李尔、肯特与弄臣,那晚栏杆外的月光下,也曾躺着美丽的克瑞西达。即使没有笼罩全书且充满反讽的英国大贵族天主教信仰,许多情感与文字也都仍是建立在某种属于过去的迷信心理之上,写出来,便都已是欲信而不能的清醒与迷惘。虽然我们还是要勇敢,去相信“了解并爱一个人是一切智慧的根源”,但爱到最后,也只是一碗玫瑰花瓣中的骷髅头,与骷髅头前额刻着的“Et in Arcadia ego”。08-05
  • 猪猪要多看书
    我更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译名,“旧地重游”。讲的是一个人的回忆。那些回忆就像醇香浓烈却又带着苦涩的一杯美酒,仿佛一个人把酒杯轻抬搁在颊边,目光放远,默然无语,然后我们也跟着他渐渐陷入甜蜜与哀伤。往事如昨,故园犹在,人面全非。而回首瞬间,可以看到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和每个人命运的转变,看到不同宗教信仰的接触和碰撞,看到青春的肆意挥霍,看到青年与中年必须面对的无奈与妥协,也看到亲情爱情的各种快乐惆怅与束缚挣扎,最后看到时间之手的魔力,它轻轻带走的,和人们执意留下的东西。里边的人物,我最偏爱塞巴斯蒂安。尽管他从头醉到尾,浑浑噩噩、不断逃避、脆弱、自虐、潦倒,可我觉得他的善良天真和任性,莫名组合成一种很迷人更让人很心疼的感觉。查尔斯曾经说过,会“与塞巴斯蒂安一起,对抗全世界”,可惜,最后他没能做到。09-29
  • 月亮的距离
    毛姆写那些有意志有能力追求崇高的人都是男性,画家也好隐士也好,女性基本是被排除在外的。伊夫林沃的小说里面,女性和男性一样也会受到终极问题的困扰,这个是不同于毛姆的地方之一。10-21
  • 阿Bee
    宗教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的作用,让我读得很辛苦。04-11
  • 喵尔摩丝
    “月升与月落之间,就是一生。” 读过伊夫林·沃才知道什么是用高级的笔法书写情感。有人说《故园风雨后》是一部英国的红楼梦,世间最让人肝肠寸断的莫过于将那七宝楼台,一砖一瓦尽数拆下,还要让你好好看着。故园倾颓,那个抱着泰迪熊、面容干净的男孩,可还等着有人能和他一起,对抗全世界。06-02
  • 方悄悄
    太难受了,瑰丽、迷人、深沉的悲伤03-20
  • 欢乐分裂
    一个召回所有往昔回忆的魔力名字,一个开启所有序幕的人,一座遗世独立的梦幻山庄,一个荣光消逝、新旧更替的时代,徐缓、优雅、克制,青春的登场欢愉而激情,灰绿色春日和金色夏日的牛津校园里,俊美少年们如置身天堂般无忧;而青春的离场又如此迅疾,他们被战争以外的方式毁灭,把幻想与爱留在旧日荒芜之地。“世界会终结——都是罪孽”:处在彼此隔绝的小世界,宗教在诸多方面以缓慢、碾压的气势席卷并改变了这个圈子之内的所有人,二战前夕的风雨欲来之势最终全面来袭;所有对幸福的隐约渴求与沉默的柔情满怀在硝烟中消散,阶级的差异亦迎来松动与重组,于是每个人的归宿也产生偏移。海上风暴一夜的交心,十年回望的错过与重逢,抵不过神启的一刻,令人心碎。08-07
  • 尼加拉西瓜
    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来说,与其说塞巴斯蒂安一家人都深受天主教所困,不如说是因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大一些。马其曼夫人的宗教信仰以束缚的形式呈现,她未必不爱子女,只是方式粗暴没有任何互动性。所以子女们无法感受到爱,也对宗教充满怀疑。马其曼侯爵看上去是夫人束缚的逃离者,对宗教也因之深恶痛绝,但临终前的忏悔让我想起《单身男子》里的一句话: “倘使人生之路越走越窄,最后缩到只剩这张床的宽度,前途是一片未知,凡人怎敢藐视任何一位向导?”侯爵不信宗教,但不代表不需要它,因为人是脆弱的、恐惧的。这也是为什么塞巴斯蒂安和茱莉亚看似作为叛逆者,但最终也都归顺宗教的原因。08-01
  • alain.proust
    重读。1.布赖兹赫德庄园的名字就像普鲁斯特笔下在草药水中浸过的玛德莱娜蛋糕,开启了查尔斯对往日时光的追忆,同学少年多不贱的校园生活、与塞巴斯蒂安暧昧游离的威尼斯之行,是一首情深缘浅的酸涩恋曲,也是一出盛大的夏日时光交响乐,亦是一曲繁华落尽的时代挽歌;2.三位主角不同的选择也值得探讨:塞巴斯蒂安对酒精的沉湎,他如同宗教传说中被乱箭射死的圣塞巴斯蒂安一样是殉道者也是渎神者;朱莉娅起初为了爱情毅然决然地抛弃家庭和责任,直到父亲死后她仿佛被神迹击中,选择放弃爱情即是选择皈依上帝;查尔斯作为这段田园牧歌走向幻灭过程的见证者,在这片象征虚无的荒芜城堡上思索,“建造者始料未及的一些东西”从“一场惨烈的、小小的人间悲剧中产生了”,他在“古老的石块”中发现了再度燃烧的红色火焰,某种意义藉由追忆从虚无中诞生了。03-25
  • 麦赫德!
    寒假的时候,某人没有看完就急着问我,Sebastian是不是同性恋?我说,这是重点吗?这明明是一个关于“宗教/信仰”的寓言好嘛!不恰当地用一句话总结这部小说,那就是:不可知论也是一种信仰,而它的矛盾性——冷酷和彷徨在可知论的冲击下败露无疑。我们多少都像极了Charles,不是么?我们在不断前进,漫无目的,又时常伤感。谁不会喜欢Sebastian呢?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