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印度:受伤的文明
举报
书名
印度:受伤的文明
作者
V·S·奈保尔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7
ISBN书号
9787544293648
出版年
2018-11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页数
200
定价
48.0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文学
印度
豆瓣评论
黑手党精油
比第一本更差,毛病也是老毛病。而且这本很多可以展开的地方都略过了,有些虎头蛇尾
04-28
暮星记
我不能说 我看了这本书=我很了解印度了但是当初买这本书 的确是因为我很想了解印度-在我印象里印度是一个存在悠久历史 却陷于贫穷的国家他们也许曾经有昙花一现很引以为豪的东西如今也不再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成为宗教 败也宗教-他们太多时候被教条捆绑着就像一个绝对正确的自然规则每个人都应该去服从 -就算有人想跳出来也只能跳出来一只脚另外一只脚就深深得陷在那个自我吞噬的文明里了-思维真的太重要了价值观 决定着你的行为很喜欢奈保尔用的一个词“寄生”宿主在更换 但寄生物却依然在…
04-07
小苹果不文艺
印度人原来是是深受种姓教义的浸染所以不太拥有自我的,没有种族的概念(散装印度)。所以深陷在无为大义里寻求一种平和?无法形成现代化的突破?甘地带印度走出了分裂,但也走进了虚无?看了看这书写于1975年,和2019年去到的感受到的还是不太一样。后来呢?
05-03
墨菲
年货节减二十,地址留错发到学校再寄回来要四十,不知说啥好,还好最后回来了,和这书的感觉一样就是一直在走,没有目的地的走
01-15
NANA
像奈保尔自己说的,这本书采取了含蓄的写作方法,所以看得不是很真切,只有模糊的印象留在脑海里
12-28
乌拉那拉·玛润
好像思考了很多,但又什么都没说出来
12-12
茄茄
不错的批评家,看完的印象是,被种姓和宗教根植的印度完全是没救了。政治也不行,科技也不行,人才也外流。完了。
11-14
米花
这是奈保尔在二访印度的体验,文字充满敏锐理性的社会批评,却又婉转感性的诉说心理的冲击,其中也读出梗在奈保尔与印度之间的文化厚墙。
12-21
蝌蚪往人
看《日本边境论》中,作者说到其实对国民性的反思道理非常简单,但是要一代代要说下去。印度是幸运的,有奈保尔这样的天才作为他们的观察者;印度也不幸,因为这种书其实也没几个人看。奈保尔的三部曲让人沉浸在一种沉重的悲怆里,早熟的文明让印度衰败,人不再是人,国家易于征服却又充满了苟延残喘的生存智慧。若想改变,就要和一个构架了几千年的,个人无能为力的自欺欺人的系统为敌,最终被吞噬。每当我要总结,奈保尔会在下一页说的更好,更冷酷和精确。我一个同样来自“老大”国家的无力个体,几乎要被书中无望而麻木的轮回压垮。
12-16
sergeli
印度国民性批判杂文合集
12-19
SS欧根亲王师
杰作水平。迄今为止我接触过写印度的最深刻的书,作者极其真诚,没有一句谎话,各方面剖析极其精准,同时也极其沉痛,冲击力一个接一个,读罢只有深深叹服。
03-15
tunmii
取证主观,说话难听,价值不轻。和彼时国际勃兴的野蛮主义和逐渐架空的甘地主义的对抗姿态。国内再版的分评和译质无关,也仅仅取决于出版时间的迭代。
02-15
花倚和风
以前,印度在我眼里是圣雄甘地领导下独立的印度,更是是电影里的歌舞升平,是不可接触者的逆来顺受与悲惨的生存状态,是随地的大小便,是新闻里层出不穷的qj案。印度是文明古国,诞生了泰戈尔。读了这本书找到了答案。不断被外来文明征服的印度,独立以后,同样没有意识形态的归属感。民众不会认同我是印度国家的人。他只会认同他的种姓制度。印度教的教义束缚着他们,他们似乎乐在其中,即使痛苦也不远挣脱这枷锁。这种文明的撕裂感特别强烈。作者好像拿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一刀一刀地解剖着祖国印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他的黑暗时代。
02-17
Intoair
很主观,非常作者个人视角,但是作者批评的那种消极的印度态度类似我很久以前对理想社会的幻想,对我个人来说很有用的。
04-01
抵挡太平洋堤坝
人要活着,就要先贬低自己
12-02
soloye
這明顯是專制之下的思考。但現在回過頭看,印度的專制只是暫時而已。
01-13
樱小路
从宗教传统(印度教逆来顺受和贫困荣耀)、种姓制度(削弱民族归属感)、人口现状(极速飙升)、城市膨胀(居住地急缺)、思想匮乏(缺乏洞察力和实用性创新)、改革肤浅(模仿和口号)等一系列角度揭开印度发展停滞不前的“老底”,祖国基本被奈保尔扒得内裤都不剩了…辛辣的语言、无奈的感叹都旨在表达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本书写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的印度自然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一个民族劣根性的挖掘,作者的洞见力和深刻跃然纸上,也是奈保尔在印度的历史、宗教、改革、民族性的研究上带给我们的真实窥探。与其当做已不具有当代性的纪实文学,不如当做历史史料,来看看曾经(甚至包括现在)印度的现实状态和经验教训。总是活在过去辉煌回忆中的民族是不能够前进的,这对我们也是警醒,而印度的传统根基更深更顽固,打破太难了。
11-17
辛荞
能理解有一些评价奈保尔居高临下的声音,但更能理解奈保尔在面对文明的巨大落差时,内心的惶惶,努力客观中立却又无法中立。并不是二元地说最终会偏向哪一方,他寻求平衡的理性,用一种倾向学理的方式去注视“故乡”,是很不容易的。
12-25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