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烟斗客甲
    1937年末-1938年初,令人发指的六星期,南京成为牺牲品,之前有五星期的南京保卫战;淞沪战役三个月是防守战,南京战役是运动战,日军对南京贫民的轰炸和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罪恶的暴行。1937年11月11日,三架中国空军前去轰炸日本航空母舰,炸到了但被日机追到打下大海;南京城墙环绕,已建设十年,从30万人口到达100万人口;日本认为中国四大城市沦陷中国政府将瓦解;屠城嘉善的是日军第10军第6师团,新军人渴望打仗格外凶残;中日德苏结成一个复杂的国际关系死结,纽头是日本,日本鹰派是主流而部队里更多超级鹰派;11月30日江阴血战第103师对阵日军第13师团,争夺定山;南京保卫战是中日各支部队互相交错的复杂战役;外国人要求进入安全区的军人解除武装,这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这方便了日军的疯狂屠戮。03-13
  • Y
    比起沦陷后巨大悲剧的描述,这种动因前后的全景式叙述,是需要的05-01
  • 库库子
    “在南京主城门的顶部,有一条用蓝色油漆刷上的令人恐惧的口号,这是用中文写的,但藤田认识足够多的传统文字,所以他明白是什么意思:誓复国仇。”11-10
  • 唯。
    战争诚然残酷,但日军侵略的暴行,多少次令人难以忍心往下读,世间言语皆无法描述那段历史的黑暗与屈辱,唯谨记历史,不忘南京光华门城墙上四字:誓复国仇。这本书读下来,感受是极其痛苦的。作为一个“人”,又怎能忍受得了如此人间炼狱?更何况犯下如此暴行的当事人?南京大屠杀主要责任人松井石根,没有约束军队,仅仅演了几场给外媒人看的道德戏,妄想改变口碑,实在可笑至极。他们似乎忘了,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就是要摆脱“兽性”。日军兽性彻底爆发,人类史上的黑暗一幕就此上演。但其实在此之前,日军早已臭名昭著。斯人已矣。我们不能忘的是历史。不能忘的,曾经遭受的屈辱。也不能忘记,保护这段历史,保护曾经受到伤害的那些人,那些事。唯有记住屈辱与国仇,才能鞭策我们,走向强大,抵制侵略,实现长期和平。05-25
  • 沉睡的青春
    如今,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民族苦难的符号而被铭记,这是20世纪亚洲史上的黑暗篇章,相比起这个血腥结果,持续了一个月、坚定伟大却往往被忽略的保卫战过程同样值得被浓墨书写。淞沪会战后,日军势如破竹向南京推进,节奏快速紧张,是波兰闪电战的预演。虽然中国将士的抵抗英勇无畏,但面对先进的军备力量,仍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每一个曾经面对枪炮刺刀而不畏缩的中国人都值得被致敬。书中描写了很多让人过目不忘的细节,比如打完淞沪战役以为可以返乡的日本兵被秘密运往南京战场;比如刚结束一场混战的战场上,一个僧人站立着默默为满地尸体诵经,不论是中国军士还是日军;比如南京城破后,守军与平民一同逃离,却为了争夺出口而枪杀平民······读完本书后我总在想,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民族主义是什么?国与国的边界是什么?06-13
  • 惠山老翁
    与其说是历史研究,更像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太多细节性的描绘而失却了对宏观局势的分析与把控,从这点看同为甲骨文系列的《中国1945》在细节勾勒和分析文字之间的平衡就做得更好。本书收尾草率是令人感到不能满意的另一点。12-22
  • 风之影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比较独特,更像是一篇的战地报道。作为一个第三方国家的视点,作者尽量的在展现南京沦陷前后几日里日本、中国以及国际上各方的反映,也让人全景式的了解了那几天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关于战场的描写肯定是重点,太多的第一手资料展现了交战双方的详细心态和目的,尤其是对于最终日军攻破南京城门前后的描述,简直就是历历在目。大屠杀只占了一节,作者也很克制,只要是只想来表述一段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黑暗历史。在战争中,没有一个是幸免者……12-19
  • 苏斯洛夫
    从相对客观的角度,站在政治战略的高度,结合多国史料,尤其是国内引述较少的侵华日军基层官兵的战地实录,勾勒出那场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战役的前因后果,坚守它是否真的有意义?这么大的牺牲是否值得?读过以后你会有自己的见解,要记住的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12-16
  • 撒呓挣
    甲骨文翻译这本儿书意义真不大,堆砌史料的流水账,也无甚独到见解,就是为西方人做科普用的。而且个人比较关心的点,比如中日双方的战略战术、主要人物的命运、事件对后世的影响等等,都讲的比较浅略,要么干脆没讲。事实上我一直对南京大屠杀很忌讳,因为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孱弱大国在危难关头无奈又无望的外交游戏;以成千上万士兵的牺牲去弥补技术落后的劣势;南京城失守后混乱大撤退中的内部杀戮;以及滞留城内跪在外国活菩萨面前乞求庇护的老百姓,等等等等,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太过沉重,太过耻辱了。关于一直悬在人们心头的一个问题——日本军队为何残忍到如此地步?何铭生给出了一些自己的解释(对中国人“不领情”的愤怒、军官团的质量问题导致纪律败坏、天皇近亲朝香宫鸠彦王参加阅兵式所带来的恐慌等等),倒是值得关注10-17
  • Bunnypeppy
    在特殊的日子里刚好看完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上海沦陷之后,要不要进攻南京在日方内部也是存在争议而不是顺理成章的,但最后主战的鹰派胜利了,南京变成了抗日战争史上最惨酷的炼狱。许多年后从上帝视角去看历史,感受到“个体”的渺小和无力。人类命运走向的决定往往只是由某几个关键人做出,但沉重的后果又落在千万无知的,被时代的车轮裹挟着往前走的“个体”身上。12-13
  • LTX
    2018已读01。作者运用来自中方、日方以及西方观察者的档案材料建构出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这段时间内的中日战争史,主题虽为战争却涉及政治、文化等多个面向。作者作为新闻记者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与场面描写能力,将每一天中发生的大小事件交代得井然有序、栩栩如生,带给读者如观赏纪录片一般的享受。此外,本书在用语上的冷静克制有利于对真相的还原,这在国内的抗战书籍中委实罕见。01-03
  • shumi2
    非常不喜欢封面和插页的玫瑰红色,而且与本书主题严重不符,必须至少扣掉一星01-29
  • wintrone
    强推一部作品 可同裴士锋的《天国之秋》对照阅读 最悲惨的可能是有生之年历经两次屠城的人 “他们悲伤的眼睛已经看得太多”12-30
  • 富察宁宁
    两处人名错误,佐佐木到一译成了东一,桥本京郎应该是桥本欣五郎。02-26
  • 笑望江湖
    终于等到了这本书!当代最好的关于南京保卫战的历史著作,非常严谨的标准西方式的历史学术著作,注释和参考文献占了四分之一篇幅,同时由于作者是丹麦学者,避免了中国学者写作此类题材难免出现的情绪化立场和悲愤表达(当然并不妨碍作者适度的人道主义立场与判断),叙述冷静客观,文笔简洁克制,史料、照片和地图等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单看可读性在欧美二战历史书籍中也是一流的。在宏观洞察与微观讲述完美结合的记述中,更让人清晰看到了昔日日本鬼子的残暴冷血和灭绝人性,作为中国人,无论多少个世代都不应该也不允许忘记这段血染的民族苦难史!01-02
  • 似是故人来
    1937年11月11日,国军从上海战场溃败后,日军高层便形成不扩大派和趁胜追击派的两种势力,多田骏和石原莞尔都主张不要扩大对华战争准备对苏战争,防止日本陷入对华战争泥沼,但是在华的高级将领们磨刀霍霍,急欲取得战功,柳川平助甚至组织第十军少佐以上的军官开会决定是否继续战争,结果是松井石根指令华中方面军不顾军部划定的停火线径直杀向南京。唐生智作为地方军阀,在与蒋介石合作后一直不受重用,他曾负责组织模拟日军进攻南京的军事演习,但他从未真正想过要和南京共存亡,他在负责南京城防的这个任务上是消极和不负责任的,唐从未组织好守卫南京的国军各部队的协同作战,在12月12日蒋介石撤退命令下达后,唐抛弃南京守军做了逃兵,只有粤军66军从太平门一带突围了出去,而其他守军均往下关败退,因为缺乏过江船只大部被屠杀。01-21
  • 冷战老手
    现代视野、新闻式写作中国抗战史,写作方法值得大力仿效12-07
  • 江海一蓑翁
    本书是海外少有的一本关于抗战当中南京保卫战的专著,借助于官方档案、文献和各种私人信件、日记、回忆录等多元化来源的资料,拼接起一幅关于南京保卫战全过程的完整图卷。全书由外交层面的国家交涉与斡旋、军事层面的中日两军交战对垒和社会层面的战争之中的中国民众生存状态这三条线索齐头并进,新闻特稿式的写作方式赋予了本书极强的可读性和文字张力。“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甲骨文引进的这本新书,理应在南京和中国其他地区,获得更广泛的阅读。12-08
  • jiaon
    北京飞珠海路上起头,中间没放下,跟酒店读了一下午看完。作者是丹麦人,做记者多年,写过1937年的上海,这次是写南京城破的前前后后,给了个全景加细节的描述。简言之,日方在进攻南京之前是犹犹豫豫的,后方被前线拖着走,而国民党政府在是否守住南京时也是没有坚定立场。然后就是滔天的悲剧上演。总体来看,是一部好的特稿。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