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虚弱橙
    嫁给一个书写的很好的人并不会让你的书写得很好:结构上松散,对于现象的阐释有许多不过是一厢情愿。对于一本书而言,被评价的只有它自己。03-01
  • 江海一蓑翁
    读这本书,经常会想起我曾经在深圳打过工的表姐,如今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她已经成功成为南京的中产阶层,衣食无忧;当然也会想到我大学毕业这十年里几度起伏,从漂泊到安逸的生活变迁。书中这些打工姑娘们的故事,也正是当下这个大转型时代中国千千万万年轻奋斗者的故事,无论是否受过高等教育都如此。一如其丈夫何伟的作品,作者对细节的敏锐把握能力,以及对我们这个时代种种悖谬之处的精准描述,让人感同身受。然而作者在讲述中透露出的对美国价值观的过度自信,对中国现状的一种俯视和说教的姿态却让人反感。此外,作者仅仅在书中讲述了她采访的几位打工姑娘的故事,却缺乏对打工一族整体命运脉络成因的深度思考和深入分析。作为国际主流大报的资深记者,她应该有能力做得更好。04-14
  • malingcat
    据说删了些章节?打工女孩这条线索很完整,纪实性和一定的主观感受相融合,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讲故事”风格的代表。与何伟很搭 :)03-28
  • 八月..
    视角不是特别好说实话。另外读着读着有一种感觉“最放不过中国人的就是中国人自己”08-03
  • 绝版_小伙队
    我还挺讨厌这本书的 相比何伟的真 张彤禾的感受力太弱了 文笔也僵硬 作者长着中国面孔也好 在东莞住两年也罢 字里行间离打工女孩都太远了 处处是不经三思的大惊小怪 这样的作品 不如当作日记自赏 不要企图拿出来说道 意义太小了 12-13
  • 破折
    就是感觉怪,不舒服,有一些刻意。03-20
  • 剧旁
    这样的书往往从其写出就决定了要漂亮地讲一个故事,而不是讲一个深刻的故事。看得出作者与我们的不一样,如果说这可以理解为客观,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表面。02-21
  • 扭腰客
    文笔远不如她老公何伟01-03
  • 夏夜飞行器
    对培训班那章的描写,我十分迷恋,那种小人物往上爬升的一种特别通道。我多少年都很着迷这种氛围,不知道来头的同学们,在一起偶遇,又飘散江湖。04-27
  • cookie.z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其实不在于作者向我描述了一个我不曾看到过的世界,而在于她的描述所唤起的我对那样世界的记忆。10-31
  • 张熊熊
    副标题如此宏大,内容却如此细碎,看到书中各种各样的大惊小怪,有点生气,有点好笑,在了解这些打工女孩之前,不如先了解了解中国08-27
  • 丁丁虫
    当华尔街日报的叙事风格成为一种刻意的模仿,事实本身就失去了它本该具有的力量。07-05
  • Elact
    本书作者是名噪一时的书籍<寻路中国><江城>的作者海斯勒的妻子。坦白的说,我觉得这两口子的写作水平都谈不上有多好,只是胜在用外国人的眼光来叙述所看到的中国现象,满足了老外们的好奇欲望。文字偏于流水,总结度不够,对不起哈佛文凭。12-17
  • 熊阿姨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片面地展示了一种浪漫化的打工生活,但在我们并没有更接近的前提下,诸如频繁更换手机微弱联系、工厂的管理状况、农村老家是最终缓冲器等,对城市动物来讲还是一种启蒙。去昆山写爆炸案时在路上读完,当年没有实现阶级上升的女孩变成了没有技能的中年务工妇女,就是另一个世界了。08-19
  • YoungKingdom
    首先,我很喜欢内页上印着的作者相片,我很喜欢这种气质,虽然一点都不漂亮。在阅读之前,这本书吸引我唯一的点就是作者的身份了,她是《江城》作者何伟的爱人。在拿到书之前,看了一些网上对此书的评价或者诟病。带着这些疑问,用了大概五天的时间看完,发现那些吐槽的人对中国农村完全不了解,尤其是中国农民的心态与精神状况。作为一个从农村上学走出来的人(虽然跟Factory Girls的道路不同),我能深切的体会书中的几乎每一个细节与心理观察,而且我一点都不认为作者对事实有任何程度上的扭曲,她比我们身边几乎任何一个人都善于观察我们已经熟悉透了的环境,这是一个non-fiction作家具有的最优秀素养。另外,某些读者的敏感反应让我觉得有些无聊,作者只是描述了一些最基本的事实,你们为什么要如此的自卑与敏感呢?不解。05-03
  • 王大根
    有点受不了这种上帝视角。04-06
  • |大屁狗。|
    我一直很讨厌那些汲汲于成功学的人,对打工妹的印象是很苦很累然后就没有了,从来没有设想过她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看完这本书后只觉得我就算读卡尔维诺读木心读王小波又怎么样,她们依靠着那些成功学励志学的东西获得的成功就像是对我的装逼一般的清高的讽刺。她们的努力和很多想法更让我这个失业了一年多并且从小就不上进没有奋斗心的人无地自容。10-30
  • 韧勉
    全文洋溢着深深的敌意,以及一种彰显非大陆地区华人的优越感!06-09
  • 沈书枝
    如果她不是何伟的妻子,不是顶着一个”外国人”的光环,这本书根本称不上它所获得的赞美。书的内容陈旧,最新的内容也在2005年到2006年之前,而作者所谓的调查,只是隔一段时间到广东去跟那两个女孩见一面,打探一下她们现在的状况。而她始终保有一种外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根本不曾真的用同理心去面对她的采访对象。她跟其中一个女孩回湖北乡下呆过一个春节,说那里的人到现在一家人都睡在一个炕上,如果大的没嫁出去小的就不能嫁,这完全是迎合西方人对中国落后的想象。觉得农村不用一次性水杯就是落后的表现,甚至有甚至有天早上她出去散步回来得很晚,人家一家人等她吃饭,她不觉得愧疚,反而在那里大发议论,说这是乡村社会侵犯个人自由的表现。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