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zen
    被严重低估的一本好书10-31
  • 成知默
    副标题虽为“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的起源”,但绝不仅仅是对法典的解读与对相关法律史的追溯,而是回归利沃夫及纳伦堡审判现场,还原波兰犹太人所经历的苦难、纳粹所犯下的暴行以及对暴行的审判。作者小说的笔法固然引人入胜,多条线索的并行推进与结构上的精巧布局也颇可称道,兼具情感温度与历史深度:作家对家族史尤其是对外祖父空白人生的填充,与二战期间纳粹在利沃夫的统治史,劳特派特“危害人类罪”、拉斐尔•莱姆金“种族灭绝罪”的立法历程有序交织,在这其中,犯下滔天大罪、被钉在耻辱柱上的纳粹头目,为被迫害的犹太同胞与无辜民众奔走呼号、促成相关法律出台的国际法专家,被淹没于历史深处、承受着历史重量的普通小人物,都成了作者笔下面目鲜明的个体生命。有人谴责,有人粉饰,有人维护,纳粹后人对刽子手父亲的看法也颇可玩味。04-15
  • 后浪
    回忆录与小说体裁的完美结合,带你追溯灭绝种族罪与危害人类罪的起源,以亲历“二战”的四个主要人物及其家族为切入点,从深刻的个人视角追溯了“危害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的诞生过程,最终导向纽伦堡审判这一伟大结局。看似庞杂的内容架构在作者笔下却做到了完美交织,让读者既拥有小说般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又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凝重。07-24
  • 韧勉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模式,作者以近乎白描的非虚构写作,从诸多惨烈的史实作为论据,叙述二战时期乌克兰利沃夫地区的犹太种族屠杀与之后纽伦堡大审判的历史诉求之间的紧密联系,还原历史现实,功在千秋。11-04
  • 明德
    全书除了序章、尾声,共分为10章,每一章从时间上看是独立的,从内容上看既独立又环环相扣,通过照片、信件、档案以及当事人或亲属的回忆来带领读者与“我”去探寻,探寻什么呢?通常的写法是这个人都经历了什么,什么人对他或她做了什么,而作者更加侧重的是去探究他为什么会做出选择。如果说通过探究幸存者、施救者、被救者、施暴政者等角度去铺设背景的话,那么真正的重点就在提出不同法律观点的两个人:劳特派特和莱姆金,他们来自同一个城市,上了同一所大学,巧合的是曾有同一位教授给他们上过法律课,但是他们却提出了不同的法律观点: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08-29
  • 不玩豆瓣
    历史、资料、自身、家庭、追溯、寻找、挖掘。危害人类罪(个体)、种族灭绝罪(群体),莱姆金和劳特派特,两个来自利沃夫的了不起的年轻律师提出的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定罪新概念至今仍存在争议。作者运用了类似悬疑小说的形式,展示了由这两项提议引发的一系列的前尘往事——在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关于纽伦堡大审判的段落是我最喜欢的(可以结合电影《纽伦堡审判》一起来看)沉重、肃穆、详实、严谨,但却丝毫不枯燥。06-23
  • 劈头士》睁木
    已购。作者如同历史侦探,在探寻自己外祖父过往的同时,也还原了战犯、法学家、检察官在二战期间的故事以及此后纽伦堡审判的细节~太鲜活了!战犯汉斯·弗兰克的章节写得残酷又真实,作者找到了弗兰克的儿子,一同参观纽伦堡司法宫。他儿子谈到了最后一次会见父亲的情形,谈到自己反对死刑,但对父亲是例外。。。06-09
  • #暗蓝#
    结构上非常精巧,奇数章是作者对自己(被纳粹中断的)家史的追溯,偶数章是公共历史,围绕两位法学家的争论,以及“波兰屠夫”汉斯·弗兰克的活动及其被审判展开。法理的辩论是作品中最抢眼的部分,二者的分歧在于法律保护的基本单位究竟应当始终是个人(危害人类罪),还是可以是群体(种族灭绝罪)。而个人与群体的相互影响是贯穿作品始终的。在家史的追索中,作者最终填补了其中一段空白,而这段空白表明即便是在整个族群都在面临灭顶之灾的情况下,个体家庭也仍需面对基本的纠葛;至于弗兰克的罪行,其实不过是个人权力欲望的结果,如果做别的事情可以让他往上爬,他也会去做,但让他毁灭一个族群,他也"义不容辞"。说到底,人既是集体的,也是个人的,法理折射出道理,而作为工具的法律需要适应人类具体境况,保护个人和集体并行不悖,且同等重要08-28
  • bookbug
    纽伦堡审判已落槌七十多年,危害人类罪早已随着二十多名战犯的定罪伏法深入人心,但绝少有人知道该罪作为国际法概念是如何提出的;更鲜为人知的则是灭绝种族罪始终未能写入纽伦堡最终判决的真正原因。本书便是通过挖掘这两项罪名的缔造者劳特派特和莱姆金,纳粹司法领袖、波兰总督弗兰克,以及作者外祖父莱昂四个因为战争有了不同程度交集和关系的人物,讲述各自战时命运和纽伦堡审判前后的角色,揭开了两项罪名的起源。相对而言,劳特派特很幸运,他从保护个人角度提出的危害人类罪很容易得到法庭及社会共识并写入判决和宪章;莱姆金针对群体提出的灭绝种族罪比他个人命运还要多舛,真正实现法制要到稍后的联合国大会和48年的人权公约,而第一个被定罪的人要迟至50年后的卢旺达。印第安、黑奴以及全球的殖民统治才是英美反对的根源,这更发人深思。08-14
  • 小琳子
    非常精彩,一字一句地读完,小说一样的非虚构作品。作者的学术素养和态度非常优秀,更难得的是,写作水平也很高,节奏流畅,精彩。对两位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关于危害人类罪和种族灭绝罪,我是倾向于劳特派特的务实观点,理由同利奥波德写给莱姆金的信中表示的一样,受害者群体化真的太容易让屠龙少年变恶龙...全书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那些直到现在还戴着袖标组织纪念党卫队活动的人,纳粹根本没有死!中文版的封面让人印象深刻,举着双手的小男孩,表情复杂,没有愤怒,只是恐惧,更多的是,困惑...07-22
  • Northerncross
    就内容而言,写得太好看了。故事的结构很好,家族史、名人事迹、历史大事件这三条线的交叉点是一座波兰小城,然后以这个城市作为开篇,一点点追索被有意掩盖的真实。前几章平行记述了劳特派特、莱姆金、弗兰克这些人在波兰的经历,穿插作者揭开扑朔迷离的家族史的故事。登场人物到齐之后,回溯纽伦堡审判。对我教益最大的是掘地三尺的调查信息方法。09-01
  • 【2020119】4.5 穿行各大档案馆、博物馆,甚至是当下的社交网络、古书商、出版过的回忆录里,文字与影像里的个人史与世界史交汇,作者造访旧地,城市街道再现犹太人面临的暴行。从外祖父的沉默中抽丝剥茧寻找资料,佩服作者的调查、访谈能力,在过往的文书、图像资料里摸清了故事脉络。推进国际法中危害人类、灭绝种族纳入审判的重要性。法的意义在于推进现代人权保护,法律的公正在于保护一个个个体,警惕增加群体力量削弱个人。06-17
  • 岩井俊七
    单看书名望而生畏,以为是研究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的国际法学书,实际上是从尘封的历史深处抽丝剥茧绘出一幅宏大而苦难的家族历史和曾被易手八次的城市利沃夫的历史图景,作者笔法仿佛蒙太奇,镜头回溯线索指向一条街巷的东西两端;也确是一本从法律剖面来审视犹太民族遭遇的作品,死得不明不白数百万亡灵,当时却没有法律能明确给恐怖行为下定义及作出判决,反过来说明罪行大到超越人类认知;现代的我们谁能想象有人能活着只因某法条,又有谁能想象要从庭审档案里得知自己亲人的音讯;作者专业知识扎实,考据功夫深,文笔也是一流,尾声后半段似是电影镜头运动,优美的画面流转,缓缓拂过利沃夫的过去和现在,如果我们人类还有资格说“优美”这个字眼的话;以及,从未进入公共领域的家庭录影中出现过与《辛德勒的名单》里红衣小女孩类似场面09-04
  • 狷介有乌青
    【2020.64】花了一个星期读完了这本厚重的书,仿佛也经历了那段痛苦不堪的往事。历史若是上了锁的古董盒,有关纳粹的种种一定是充满邪恶的潘多拉之盒。通过人物来寻找故事的线索,渐渐拼凑出那段黑暗的时光。“世间万物都有缝隙,所以光才能照进来。”一切罪恶皆有良知的一面,人是矛盾复杂的动物,一方面极力营造美好的家庭氛围,一边却冷血无情地屠杀无辜的人群。读着这些文字,在扼腕这段历史的同时,我们只希望他们永远都只将是历史。06-15
  • 神威
    修行35th,能够把总是略显枯燥的历史写到这样的可读性真是太强了,尤其是在没有松懈治学态度的前提下能做到这样,真是太强了!真实的历史已经如此跌宕而曲折,我们还需要文学作品么?读此书时无数次的心痛,书中的历史时期和典型情感今年已在众多书籍中体会,读《生活与命运》时的放声痛哭,《战地厨师》让我含泪微笑,而理想国的第三帝国系列则让我喟叹伟大的文学哲学与音乐都挡不住人心向邪恶的深渊滑落,本书并不比上面任何一本差,它是本严肃的历史书籍,更是直指人心的好书,推荐06-21
  • 您的月亮掉了!
    确实是类似侦探小说的写法,铺垫和对线索的牵引太强了。苦难、罪责、不得已的离别和有预谋的迫害是属于利沃夫和纽伦堡共同的故事,所有的道路都始于利沃夫,一如所有的道路最终都通向纽伦堡。在广泛且容易引发矛盾的历史背景下调查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罪行(实际上,这就是人对人的罪行)勇敢珍贵,而无论是莱姆金的“保护群体”还是劳特派特的“保护个人”在他们因经历困苦提出一个新的法律概念时,这种坚毅都让人觉得肃然起敬又心碎……(ps.存在于庞大脉络中的小人物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莱昂的外甥女,作为莱昂外孙的“我”谨慎地向她谈起她父母死去的消息时,已经上了年纪的她沉默地听完过去发生的一切却选择了缄默不言——缄默不言并铭记在心。“只是我很久以前就下定决心,我不愿想起这段日子。我并没有忘却。我只是选择了不想起。”06-05
  • 虾米
    用小说笔法处理非虚构题材,这本堪称典范。一个纳粹波兰总督、一个不事声张的情人、两个地下抵抗战士、三个律师和法学家,数条线索平行,家事国事交织,在海量的证据耙梳、访谈考证下,从利沃夫这座小城一同奔向终极目标纽伦堡审判。无一字不经推敲,严丝合缝却处处让人有读悬疑小说的感觉,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编织材料的本领。另外,这又是难得一本从国际法学视角切入的历史作品。作者整理了两大法学术语“危害人类罪”“灭绝种族罪”纳入国际法体系的历程,并通过他们的创始者指出两大术语在限制国家主权以保障人类基本权利这样的共同点前提下,难以弥合的分歧,而这是全书的重中之重。“灭绝种族罪”因其刻意增强“我们”和“他们”意识、让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对立,而反过来造成对基本人权的侵害,而这正是“危害人类罪”所要防止的。这一点,在今06-15
  • 宝木笑
    如果要讲述灭绝种族罪与危害人类罪的起源,恐怕将吓退不少吃瓜群众。所以,菲利普·桑兹另辟蹊径,明明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回忆录,但《东西街》却仿佛一部成功的回忆体历史小说,再配上珍稀的史料图文,让全书的可读系数极高。桑兹避开了知识的溯源,抛弃苦难的集中展示,而是不动声色地讲了几个家族的命运纠葛。值得注意的是,全书其实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思索。纽伦堡审判的波兰总督弗兰克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活过1946年的圣诞节,因为这是他向7岁儿子许下的承诺。2014年10月,弗兰克的儿子坐在关押父亲的牢房里怅然若失:“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让我感觉离我父亲比较近的房间”。而另一面是在其父亲的指令下,纳粹针对400万犹太人和波兰人的有组织谋杀……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矛盾体?也许,这才是桑兹在这部书中真正留给读者的绕梁之音。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