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豆友265570755
    想起何老师对我说的“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最好的成长方式就是立足于一个学科向另一个学科保持开放”05-24
  • Creative
    Mark一下,慢慢啃。06-05
  • 叶尔孤白
    文笔很好,也确实是很精深的作品,但个人并不是太喜欢这本书,感觉有点像黑格尔、胡塞尔与韦伯的杂糅,说不上来的别扭。此外,李雪涛老师的翻译与治学态度太值得学习了,令人景仰。09-22
  • Huiii
    先感慨一下,华东师大这套书的装帧和纸质太棒了。“轴心时代”的论述在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体系中只占比较少的一部分,但却成为他在面对科技文明,以及探讨人类共同精神的可能性时不断回溯的一种“原点”,有了些孔子复周礼的意味。雅氏的语言常常令人感到悬置,但核心并不复杂,即一个精神意义上的“人类大同”在人类文明史上或许曾经存在过,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将其作为一种历史观和历史性,视作人类总要复归的起源和追逐的目标(二者其实为一)。某种意义上说,是二战后欧洲的废墟促成了他此种意识重建的构想,以及现实意义上世界秩序重建的可能性。只可惜大洋彼岸,本可以承担此任务的美国,并不是呼唤意识重建的废墟,而用它现存的巨大资源直接开始了现实意义上的重建,我以为是“破坏”了雅氏原本对世界的畅想,也让如今的新自由主义显得单薄。09-20
  • August Suga
    选读了其中的“科学与技术”部分,典型的教科书式写法11-19
  • zzcc
    觉得雅氏有点被“高估”了。轴心时代被引的太多,但真翻开去看雅斯贝尔斯的这本书,论证又太少。轴心时代为什么这么重要?只有一个论据:自我意识的觉醒。篇幅用的也很少。整本书大部分在讲世界历史的进程,甚至是分析当下世界政治的形势。但标准很是统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否,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或衰败。有点过于简单了。可能被引的原因,也是他将中国文明放在了仅有的几个轴心文明之中吧,方便国人找到自信?05-27
  • 大甜甜~~
    第一次读这本书,让我很意外,“轴心时代”确实是雅斯贝尔斯在这本书里提出来的,但它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吗?它充其量也就占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其实雅斯贝尔斯谈得更好,也更有德国旨趣的问题,似乎是科学和技术的垄断问题。而且,在一本以历史为基调的书里,他更想谈的其实是“未来”,这便是所谓历史的目标。他看到的是人之存在本身是发展得很慢的,甚至都没有什么必然的进步,而历史似乎是唯一一个可以让人性抛锚定住的东西,不完全成为当下的俘虏。这是一本非常哲学味的历史哲学。我想,只大谈特谈里面的“轴心时代”,至少是一种买椟还珠的行为。07-25
  • 你的小叶
    涛子上课的时候我也没怎么认真听,但感觉他翻译的版本稍微好了一点。可是这本书真的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很怕最后他告诉我历史的起源在一片林中空地,上面洒满阳光,甚至还有丁达尔效应(不是01-06
  • 请好好读书老佩
    虽然雅斯贝尔斯的东西读不太懂,非常想看的轴心时代也只占了不长的篇幅,但是不得不说雅斯贝尔斯是那个时代的智者了。在1949年便开始摆脱欧洲中心观,开始以一个全球视野看待历史,给中国一个恰当的地位,这是很牛的了。ps 第5页作者翻译的施本格勒,译为斯宾格勒比较好一点吧,毕竟斯宾格勒这个名字更深入人心。03-10
  • 喵小黑
    超级牛的一本书 作者的哲学造诣其实不亚于海德格尔,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实力被严重低估了08-10
  • 攸川
    危机时代的史观重塑。具体观点早已不新鲜03-02
  • 归洋
    时隔近三十年后的重译版。本书是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研究,大名鼎鼎的“轴心时代”理论只是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对“新轴心时代”的期盼,这需要我们去创造,然而我们并不知道它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读完这本书,其实并没有了解到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这也不是作者的意愿,作者更愿意把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来理解,并通过这个整体来理解我们自己。吐槽一下译者,他说他在雅斯贝尔斯家花了几天时间把雅斯贝尔斯12000册藏书基本上都翻阅了一遍,大致了解了雅氏的部分知识构成。这怕是要把手指翻脱臼了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