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竹之闲
    观点挺吓人的,不过读起来跟顺畅01-15
  • 战斗时代
    供给学派作品,主张减税,乃至不顾财政赤字,有力。有趣的看点是男女关系上反女权的叙述。09-19
  • 石枫
    确实很透彻地阐述了供给学派的观点,如果对70年代美国经济政治不熟悉中间读起来会很费劲。最后大谈“信仰”那段让人没法评价10-03
  • 疏狂老鬼
    作者的讨论基于这样一个现象,即随着美国对贫困人口保障的加大以及赋予两性、种族、性少数群体更多法律平等,为何社会贫富差距却更大了?作者认为美国贫困主要问题在于社会流动性减弱,唯文凭论,小企业发展困难,实业发展受阻等等限制了贫困人口改变自身命运,同时高额救济剥夺了贫困人口的斗志,导致贫困阶层恶性循环。美国是因其经济活力和自由崛起的,但随着各类监管和政治运动限制了社会活力,减缓经济增长,一旦经济停止增长,底层人口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因为他们缺乏抵御风险的资产,这是个悖论:为了让穷人更富,必须允许富人更富,但富人更富又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但限制富人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最后受到影响的依旧是穷人,这就是为什么富不过三代。作者有些话听上去比较政治不正确,但比起一些知识分子的论调还是相当实诚。08-17
  • John kramer
    书确实很厚,观点可以总结为不支持加税、不提倡高福利、政府应该减少公共服务、各级机构应该减少管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肯定企业家精神等。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天然逐利,小政府结构,作者的这些观点自然有其市场,但民主集中制社会可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在科技创新领域和绝大部分市场经济领域理所应当创造优质营商环境,鼓励创新,发扬企业家精神,吸引资本投资,在国计民生领域则要坚决建立国家护城河,将电力、电信、水力、天然气、粮食等资源牢牢掌握在国家和人民手里,以抵御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波动,保证社会稳定。当然这些东西也不是作者写这本书时考虑的问题,这本书主要解决的是美国的问题,书中对美国乱用福利政策赢取选票从而导致所谓种族主义问题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05-22
  • 放些高论
    基本上依然是在强调企业家精神;中间对于黑白男女之不甚正确之分析颇可注意,今且似更为加重。07-31
  • 小溪,小溪,流啊流
    写于1980。内容庞大,很有教益。03-24
  • 这么近,那么远
    “如同《国富论》一样,当乔治·吉尔德于1981年首次发表《财富与贫穷》这本书时,它阐述的供给学派的资本、分配和财富理论,使之被誉为供给经济学的**流分析,并成为当时正在进行的里根革命的经济学奠基作品。”05-15
  • 秋秋啾啾
    #泛读#供给学派经济学,不好读,不知是内容原因还是翻译原因,第一部分是对企业家铿锵有力的背书,但我咋就那么不信呢。不过还是有一些内容刷新了我的观点,其实我最喜欢关于信仰与未来的最后一章。07-25
  • Adim
    全篇单纯就围绕资本主义的企业家精神谈些莫名其妙的事儿。没有任何的数据,图表进行论证。更多的是想当然。一些脑洞大开的观点让人啼笑皆非。11-14
  • 王新东
    所有创造性思维在某种意义上都具有宗教色彩,最初的根源都是信念和信仰。如果通过勤劳和智慧可以致富,那麽人人都会为了美好的将来而奋斗,创意和财富会被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假如一些人利用官僚体制的腐败、金融诈骗、政府的过度干预而大发其财,打破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信念,会严重的伤害进取精神。经济是由思想支配的,经济状况反映的是思维的规律,而不是物质的规律。真正的贫穷并不是收入状况,而是精神状态,精神的贫困会导致社会整体的无序与贫困。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