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看书的人何必知
    写有梳理的读后感放在书评区。简而言之,有趣简明的科学史,作者着重强调了欧洲近代科学的特异性——其他文明、阶段的科学发展都经历过黄金时期而后衰落,只有欧洲近代科学一直兴盛了下来。因为是面向大众,本书没有出现啥公式,理解仅是稍有难度,而且作者和译者还怕读者啃不下来,分别在结语与译后记处做了总结,可以说是非常友好了。06-10
  • 喜读奇书
    整整读了一天。太好了!07-03
  • Passssssed
    我不习惯用这种方式来解读,总有种牵强附会之感......09-28
  • 17号元素
    如果能考虑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就更好了。02-13
  • [已注销]
    明晰简练。区分了希腊科学的雅典模式和亚历山大模式,相对于一般对希腊科学的笼统断言颇有新意。但这两种自然认识形式是否可以相提并论有些存疑,而作者对雅典模式的革命转化也颇为简略,也许这里省略了对科学世界图景转变的描述,虽然作者认为这种图景并不存在。11-28
  • Shayne
    相比其它讲科学革命的书,本书很好地做到了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结合,尤其对于政治、宗教的影响着墨颇多。此外,作者独创性地提出了亚历山大/雅典科学传统及“六种转变”,改变了以往对于科学革命铁板一块的印象。结语处对现代科学图景的评价是“永恒进步观”和“科学二分法”的杂糅,是一个小小的败笔。09-24
  • 小p
    解释科学革命起源的好作品,但是其中有一些“类型化”的概括和宏大叙事的规律总结还是有点勉强。论处理问题的细腻程度,感觉不如《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04-19
  • 琴酒
    将复杂的问题还原成关键的线索构建起来的漂亮的科学史理论。区分以雅典为中心的四种自然哲学和以亚历山大为中心的“抽象的-数学的”自然认识,认为在伽利略那里发生了亚历山大加的转变,“抽象的-数学的”自然认识第一次与实在密切关联了起来。然后笛卡尔果然是个难点,科恩将其归于雅典传统,认为在他那里古代原子论的物质微粒与运动机制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解释模式,雅典也变成了雅典加;最后是培根,是新教影响下的一个“发现的-实验的”取向。三者经过惠根斯和胡克的努力,在牛顿那里达到思辨、数学与实验的综合。真的很漂亮,就连那个老套的“西方以外为什么没有科学”的问题也在这个视角下有了新光彩,按照科恩的说法,亚历山大加可能出现在伊斯兰,但是雅典加和新教的“发现的-实验的”自然观却完全不会。11-04
  • 伯阳父
    蒙卜天兄相赠 近日始读 此书颇有启发 且翻译极佳 实为难得 09-02
  • [已注销]
    从中能发现建筑学是如何衰落的。。。稍稍罗嗦了些07-28
  • Peter Cat
    也许是因为不习惯相关科学史书写原因,此书是我最近最糟糕一次阅读体验。我理解为是通识类型的大家小书,但只读到了通识宽泛的轮廓,却缺乏可供细致挖掘书写厚度。整个解释框架让人觉得无甚新意,也无足够说服力,很像看老一代学者自说自话宏大书写。文风更是有些干涩,自以为比较幽默和生动写作体例都体现着想象力匮乏感。。。09-05
  • saidelizi
    重读之后感觉大为不同,逻辑和事实链条异常的清晰,此书也许目前是对16到17世纪科学史最为精细与最具说服力的解释,高中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惠更斯、牛顿、伽利略、开普勒这些名不再是一个符号。此书推荐结合《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一起阅读,最好在看完编史学研究之后进行,可以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编史学研究给出了问题以及他人可能的解答,而此书给出了作者的答案。此书超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科学史著作的地方在于其犀利且深入的概念总结以及与“各种自然认识形式、哲学流派“紧密结合的细致的历史回顾,编史学研究一些谜题在这本书里面也有了明确答案,尤为精彩的是书中对科学革命中笛卡尔的位置的评价,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结果从哥白尼到开普勒、伽利略再到惠更斯、胡克、年轻的牛顿再到最后的牛顿的转变过程事无巨细的讲解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