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李必达
    反辉格史学的保守主义力作,可以与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与《美国秩序的根基》结合起来阅读。传统观念认为美利坚革命是对王权的叛逆,作者检阅了危机前后的小册子和联邦党人文集发现,“爱国者们”强调的是“腐化的多数”即议会对王权的僭越,美国人民只和国王及其继承人有着基于特许状的“契约”,在战争中他们称英军为“议会军”,而自己是“国王的军队”。亚当斯指出,现代政治的根本危险不是“一个人”和“大多数”,而是“少数人”,即“寡头统治铁律”所描述的那种人,而近代欧洲的历史进程是王权与平民的联盟,约束了贵族的肆无忌惮,这和中国历史上王权对豪强世族的打压异曲同工,但王权最终也会变成恶龙。08-13
  • 是隅隅呀
    这本书完全证明了一点:历史经不起剖析——任一起源之处都有神话的元叙事。美国革命之所以获得了成功,之所以长久,根本原因不在于它的进步,而在于其保守。不得不赞叹制宪会议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后可以产生一个如此大致合理的“政制”。用作者的话来说,大西洋的一端最终实现了没有君主制的国王,在大洋彼岸的国家却在没有国王的君主制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一历史的黑色幽默既来自于北美爱国者为革命树立合法性的需要,也因为王权派理论确实有许多可取之处,更重要的是考察了当时的具体情境,就不难理解王权爱国主义为什么最终也不得不自我修正,甚至走向自身的反面——尽管它获得了事实上的成功。当托克维尔来到了北美大陆时,他所看到的全然不是法国大革命的那一景象:希伯来话语战胜了新罗马话语的结果就是,美国的民主政治得到了最基本的巩固。10-29
  • 小轨
    原本以为是美国革命的政治思想史,实际上对于美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演变,本书并没有一条清晰的脉络,而是把笔墨集中在美国几位国父的政治理念斗争上,描写王权派是如何把自身理念投入到美国体制建立上,并创造了他们革命成功的产物“总统制”。11-27
  • 虫子
    历史想象的重构可以发生在个体群体国家文献里 任何需要的时候 往往取决于利益诉求 身份确认 以及未来基调12-15
  • 福田龙平
    翻译的非常好,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美国04-05
  • istore
    纳尔逊教授相当厉害,不仅跟斯金纳读了博,还当着哈佛橄榄球队助教。。。现在哈佛有他和阿米蒂奇教授两个斯金纳的学生了。他写的东西,感觉比阿米蒂奇,甚至比斯金纳晚期还要扎实。现在他才四十来岁,这以后要当大师啊。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以前看过《greek tradition》那本,他的古典功底也很厉害。05-27
  • 登坂望云
    不是很理解这本书为何会获得这么高的评分。本书主要集中于美国建国前后的论战,与《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可以进行对比。相对于戈登·伍德对联邦体制的辩护,本书则尖锐地认为,美国的政治体制就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对于这个结论我暂不评论,我只想提一下作者的论证方式。相对于《缔造》注重于理论论战与实践结果的互动,本书更注重于法理学相关内容(甚至包含了政体运作在宗教上的逻辑)。作者大量引用了时人论证的语言,然而这种辩论性质很强的文章,对于其用语的分析应该非常谨慎。我看到作者对不少时人辩论时运用的战略迂回或诡辩方式的语言(例如类比归谬)全盘接受,并用于论证“时人要恢复王权”这一带有先验性质的观点。更何况作者在论证中,利用时人的诡辩方式,改变了王权一词的定义。这就很值得商榷了。总之,对本书有些失望。08-12
  • Camille
    假如不玩“王权派”这样的文字游戏我会更喜欢这本书。。。06-21
  • 境外势力大猫咪
    这书棒极了。虽然作为美国史的外行不能确认书中观点的可信度,但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完备,译文也十分流畅准确。主要论点集中于美国革命时期的王权派,他们在帝国危机辩论中祭起反议会不反国王的大旗,此前的学者往往简单认为这只是共和主义者清君侧的伪装,但作者剥茧抽丝,提出王权派本质上就是反对辉格主义而拥护王权的,并且这种王权思想最终导致美国建立了没有国王的君主制(总统制)。最受用的是对潘恩《常识》的解读,指出潘恩实际上把关于君主制的讨论重点由王权的专断性引向了对国王的偶像崇拜,因而实质上合法化了没有君主名号的专权制度,仿佛没有了王室身份的象征,王权就成为了平民之友。还有对两种代表理论的争论,美国人为支持授权代表论而对相似代表论所做的攻击固然好笑,但如今在总统制之下相似代表论再次成为唯一范式也的确有些讽刺。04-23
  • 叫我妖而不孽
    美国独立战争的法理学梳理。读了这一本,本系列的第一本的困惑倒是解除了。甚至我以为那一本最好的是这个书系的序言,剩下观点其实这一本就可以兼备了。殖民地人民不是为了无代表不纳税而起来抗争的,而是认为殖民地不是英国本土,而是通过国王而和英国本土构成的共主邦联。因此英国议会没有资格代表自己(当然通过否认英国议会实质代表的主张)。殖民地需要构建一个强力王权来平衡议会的多数人暴政,并在选举之外通过庇护给予合法性,只要庇护出自人民意愿,人民就不属于奴役,由此摆脱辉格派只承认因为最好地模拟了人民的议会。潘恩的《常识》煽动人民拒绝国王的名号但默认事实。但我在想,这套叙事有无可能掩盖了建国元老们知道殖民地议会若被英国议会吸收,将在表决上因人口劣势而占下风,因此通过对王权的肯定而乔治三世不接受以实现和议会的决裂?10-12
  • Lowlibrarian
    对于Nelson个人的研究脉络而言,这本书虽说还是以剑桥学派风格写成,但在问题意识上是承上启下的;对潘恩的共和主义解读很有意思。02-01
  • MikeCat
    美国革命前后,在美国似乎并不存在一个“王权派”,而有一些持“王权主义”观念的人,如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人;与之相反,英国有“王权派”而无“王权主义”者,这一点如果不清楚,是很难清晰理解这本书的概念的。因此,这个标题就非常值得商榷了,是“王权主义革命”而非“王权派的革命”。另外,在1787年前后,并不存在“联邦党”(华盛顿卸任后出现党派和党争,才有了联邦党),而制宪时期支持联邦宪法的应该是“联邦主义者”,反对者则应该是“反联邦主义者”,“(反)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主义者”不能混用,译者在书中同时采用这两者似乎不妥。作者在第五章说,“联邦主义者”和“反联邦主义者”,不能对应“王权主义者”和“辉格派”,那么“托利党”和“王权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03-25
  • PooomBooom
    内容扎实,译笔甚佳。05-22
  • 轩辕十四
    “以君主制为实质,以共和制为形式”,书中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美国的宪政体制,通过本书,结合《联邦党人文集》和《缔造共和》,第一次系统地对美国的政治模式有了具体地了解,本书也对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思想进行了溯源,作为现代政权模式的滥觞,美国建国一代的视野和前瞻性确实令人敬佩,也给后来的共和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先驱者、先进者学习,始终是个人和国家前进的航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