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商夏
    很奇怪大部分思想史的书都很无聊,还没有大学哲学教材有意思。04-19
  • Omega
    可惜到1900就结束了05-01
  • 废人王亮
    一本合格的通识教育读本,胜在全面和丰富。缺陷一是可能为了照顾普通读者,有不少与主旨无关的段子类文字,让整部书显得冗长;二是为求全面和均衡,很多部分都只能称得上泛泛而谈了。05-10
  • Nelly.L
    说是思想史,其实是西方思想史,虽然直至现在西方国家仍然在科技、文化、政治、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发挥巨大影响力没错,身为东亚人还是会有点小失望吧(直接讨论中国居然只有其中的一个章节,而且止于宋代,仿佛之后中国的历史就停滞了一般)。从过去复盘思想脉络,会觉得现在所有我们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其实都经历了漫长的进化。Oops,进化和线性历史观也是一种社会构建呢。05-07
  • 有质感的小熊
    重磅推荐/1. 思想史是人类不断尝试见天地、见众生以及见自己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物质世界、认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认识人的内心。2/几千年来,人类经历过无数的刀光剑影、王朝更迭,跟强大的帝国和伟大的君王相比,思想生活无疑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毁灭或丢弃,但是,当所有的帝国都已经灰飞烟灭、所有的英雄都化为枯骨,你会发现,也许只有那些伟大的观念沉淀了下来,依然在历史的深处闪耀。07-12
  • 梦魇马戏团
    「历史上人类对自身的研究依旧是人类知识最大的失败」。以及任何思想在萌生时都以为自己是现代性的,现代性思想更是如此。09-17
  • 苹果山人
    又看完一部大部头…完整梳理了人类思想史的进程,虽然大部分视角是西方的,但伊斯兰教思想,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国儒家理学心学都有提及,不过感觉好像有点浅啊,特别是到了近代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和弗洛伊德章节,只是大概的介绍普及,浅尝辄止…总之,配合论政治还有福山的三本政治起源,基本上对人类发展进程就很清晰了…12-21
  • Janus
    真正值得认真研读的好书,强烈推荐。“人是万物存在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的事物的不存在的尺度。”05-05
  • 比格沃斯先生
    现在有点讨厌呕心沥血著作几个字,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血给你吐,你当你来厉害嘛03-12
  • 王子俊杰
    十分干涩的一本大部头,广度有余深度略显匮乏。12-20
  • 冬之旅
    本书的特点是广博,几乎涉及能想到的所有主要学科的主要成就,而且时间跨度巨大,这点已经在副标题中可以看出。在这种专业主义盛行的年代,这样的通才是相当可贵的。由于阅读者的知识积累与作者总会存在差异,判断可能失准。但就我相对熟悉一些的知识领域,比如中国古代文明、儒家文化、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运行机制等方面来看,作者的论述虽然都简短,但窃认为还是都在点子上。但这本书论述到中国的部分也许不多,平心而论,也应该是不算少了,因为在全球文明发展史的范围内,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也许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特别重要吧。当然,我现在这样的判断多少是有些胳膊肘往外拐的嫌疑的,在这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民族主义的热度也是日益高涨的时候,偶尔记起中华民族还有一种美德叫做“谦受益,满招损”也许不为是完全无益的吧。03-30
  • 卡西莫多
    对于中国文化的论述有失偏颇且流于表面,走马观花,可以当科普读,总体评价,博学的二道贩子07-03
  • 宝木笑
    其实思想史和文明史一样,如果要写总是会在泛泛和深深之间两难,本书其实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毕竟那是跨越人类生命之河的深刻记录。03-05
  • cjysdny
    扉页上的半句“忍受概括归纳也许很困难”,这是事实,刚读本书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但是当读到自己较为熟悉的部分,确实觉得以前的各种知识得到了一次归纳和复习。专心致志地接纳作者的系统,是放过自己的好方法。另外,就是意识到知识累积的重要性,毕竟缺乏素材本身会非常影响对归纳思想的理解。02-05
  • 萬古銀桑
    作者、译者、编者的呕血之作12-12
  • 冬惊
    为了赶上给作者做口译,七天读完,有一种知识大爆炸之感,有时间要二刷一遍。读的时候深感每个文化人都应该好好读读思想史,因为它实在太广博了,涵盖了我之前学过的世界史、欧洲文化史、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东方宗教概论、西方宗教概论、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中西文化交流史等课程讲过的东西,还有更多,比如音乐。这样的巨著我以前只看过一部科学史。彼得沃森太厉害了。人要怎样才能如此博学!读来会产生出一种身处人类的文明成果上必须更加努力学习的紧迫感。今天活动结束后和作者吃饭,他说他不喜欢社交网络,而且没孩子也节省不少精力写作。我也是时候少刷手机多读书了…05-06
  • Mandelstam
    彼得·沃森这部煌煌百万言的著作,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通俗与全面。它拒绝简化,不含糊、不省略、不跳过。学习怎么会有捷径可言?只有聪明人才懂得选择这种学习历史的“笨办法”。我推荐每一位有好奇心,但知识缺乏系统化的读者都来读这套书。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