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圣手书生
    史家眼光与文人趣味大有不同01-20
  • 忽左忽右
    文学史的历史,虽然是在谈论历史,但字里行间都是对今日文学教育困局的忧思。突出的问题意识,学术的趣味取向都很值得学习,语言平实以逻辑和材料编织取胜,没有太多的“书写”和“托邦”…陈的文章颇有谦谦君子之风,娓娓道来,相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平原君80年代那些浮躁凌厉的文章,特别是批评梁实秋的那些(笑)09-06
  • ysbzc
    陈平原的论述不是那么“满”,在字里行间总有空隙,可以为阅读者提供线索和思考的空间,往往倒会给人许多启发。02-21
  • 如是我愿
    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为一种趣味、眼光、风格和情怀视之。12-19
  • 长歌怀采薇
    如果不是想刻意了解一些东西大概不会去主动看,中间有几节略过。昨天读《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今天草草翻此书,陈老师在趣味上可说是返归“个人”视角,追寻“情怀”与“气质”,还原鲜活的立体记忆,之前看得触摸历史那本也是如此。感觉出是对过分学理化论文式本质论式的论述方式方法有所疏离,而这种疏离又连接着其对近代以来文学教育尤其是中文教育何为的思考。本书起于晚清大学堂教育对文学运动影响的追寻,终于对现代文学学科重建的思考,对文学史教学一统天下的反思,对演讲风格与学科精神动力的激赏。平原君的当下寄托,总的感觉是在边处浅唱。这种方式也许还无法完全体会,个人觉得“压在纸背的心情”,即因“历史”,更是趣味,还许是一种无奈。07-22
  • Irene_Wang
    新学期开卷有益,很难谈出新的读后感了。短评里的呈现大于论述云云,也是我要自我反思的地方。只是震惊批斗王瑶“上课马克思下课牛克思回家法西斯”这个说法,竟然来自程毅中的检举……02-19
  • 凌云一寸心
    二、三章颇可观。平原君说:评判学者,除了“功力”是否深厚(书读得多不多),更得看有无学术上的前瞻性(路走得对不对)。……谈论大转折时代的学者,“功力”或许不及“眼光”重要。傅斯年没说胡适学问好,只说“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反过来,有的学者功力深厚,但主旨错了,在学术史上的贡献,就不及生气淋漓的胡适或周作人(如在北大讲哲学史的陈汉章以及讲英诗的辜鸿铭)。 然而平原君是以剪裁穿插材料为长,宏大判断不合其性(所以那本《千古文人侠客梦》做得那么拘束)。01-03
  • 大盗妙泉荪
    第二章知识技能与情怀和第三章文学如何教育最好看。本书盖是对中文系学科建制的历史性反思,但所论却有些混乱(北大校史、学者轶事、文学教育、现代文体研究反思、现当代文学学科反思,絮絮叨叨……)04-20
  • charcoal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1-29
  • momo
    本次增订,删除初版第三章"学术讲演与白话文学"的内容,增加三章,分别为"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在政学、文史、古今之间--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的治学路径及其得失",并删除初版索引和后记,重修参考文献,新增增订版后记。 11-12
  • 林攸行
    读过全然没有印象了……11-13
  • 侠女与短笛
    文学的写作传统、鉴赏传统等等都会与时俱“变”,文学史的建构传统自然也不例外。还没看完,但已经能够看一小节得一思路豁然开朗。毕竟虽然自己做的是作家个案研究,终究还是得与文学史的脉络融合在一起,才不至于狭窄短浅。03-25
  • 顾瓴
    12.3日晚阅毕。 “故事”本身的精彩与否固然重要,可“讲故事的人“同样举足轻重,“谁来讲”、“怎么讲”——叙述不仅承担着反映“真实”的作用,更涉及态度、情怀和立场——从这一点上来看,陈平原之于“北大”,尤其之于“老北大”,功莫大焉。另外,陈钱二位真是可供对读的一对儿啊,书生气与大手笔,大学学者与知识分子,小而密与大而壮,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堪称绝对啊!12-03
  • 应未眠
    平正中直,甚少委曲。多史家趣味,少批评之厉。最重要的是,这版太贵。03-13
  • 周流六虚
    陈的书,总是感觉扯来扯去就那些话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