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七月 不远
    看完了 确实就只是个流水账编年史 12-10
  • 中世与近世之间
    阶级斗争史观在所难免,好在叙事尚属详细,只要史料基础够硬,有些地洗不干净,一群乌合之众打家劫舍的事全说敌人污蔑,也就自我安慰吧。张乐行那种死前状态算是视死如归还是亡命之徒的无所畏惧全凭立场了判断了,赖文光我还是很敬重的,以前读这个时期的自述史料,以赖的最为坦荡,文字也颇为干净利落。太平军余部进入捻军后,捻军才稍微正规化一点,但大环境变了,失败乃是自然之事,以前从农民运动的低潮角度来观察也是合理的。本书关于太平军与捻军的关系梳理的还算清楚,不过东西捻的分裂全说成赖文光的决策,否定内部存在的矛盾也过了,只能说大敌当前这种矛盾不会如清方记载那样激烈罢了,至于张宗禹的下落,我是不会太相信建国之后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调查,民谣之类编造的痕迹太明显,谁会冒着风险传唱歌颂反贼的歌谣。01-25
  • 无能狂怒人
    看的不是这本,先借地标注一下。捻军起义充分体现了北方人民小富即安的品格,与同时期的太平天国相映成趣:造反只是为了吃饱饭,并不想改朝换代,谁当皇帝不是一样?几千年历史看得通通透透:DDD。04-08
  • 非虛構
    捻,原本為來自鄉村農民所玩裹紙燃燭耍龍的一種遊戲組織。因為耍龍人的手裡都拿著紙捻,故而稱為捻。「捻」也有股的意思,每一股謂之一捻子,小捻子數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左右不等。自嘉慶年間,這股來自於民間的群眾反清力量興起,至康熙年間,其活動勢力範圍主要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一帶,俗稱「捻子」,史家稱之為「捻黨」。與太平軍的公開、大範圍作戰行動不同,捻軍從一開始就因為勢單力薄、力量分散而不得不處於半秘密的狀態,他們分散作戰,互不統屬,沒有明確的作戰目標,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故而發展一直緩慢。鴉片戰爭之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捻黨再次活躍起來,反抗清政府的封建壓迫。其活動規模與活動地區都有所擴大。尤其是太平天國興起之後,捻黨大受鼓舞,在各地組織群眾起義,並逐漸與太平軍聯起手來。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