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尼不可
    重读-2019-01-18 02-22
  • 琴酒
    按图索骥的书。很有趣的是其中有一段讨论到了20世纪初,德国学术学院化的做派,只讲读书和理解,社会学的边缘化,有“历史不需要社会学”的说法,因此韦伯被刻意的忽视,德国境内的焦点只集中在他的研究方法上,他的经验主义态度在美国才得到复苏。很有趣的样子。08-30
  • M
    把住了时代的实质,爱恨德国09-13
  • roamingowl
    这论文总觉得翻译得哪里不太对劲。07-01
  • 合纥
    政治和历史无疑对文化有难以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像魏玛这样特殊时期的政权,但这本书就是过分于着重于政治历史视角,概括起来基本上都是各派别人物的文化活动,所谓的“魏玛精神”也语嫣不详,让人难以把握。另:这本书的装订过于严紧,翻起来累人。06-11
  • Uncle Wang
    写的挺学院派的,原来里尔克原来这么影响力这么大,可能是语言关系吧《杜伊诺哀歌》读不出什么特别的感觉来04-01
  • 五月-小章鱼
    虽然觉得上下文的链接,有时不是很懂,但读起来还是有味04-17
  • 螃蟹
    刚开篇不久,不过实在缺少阅读的乐趣,论文腔加翻译体,加上原文本就晦涩,文化史也不是那么容易写出彩的啊。其实要从学术角度看,枯燥也就枯燥了,这书却摆着一副通俗文化普及的大方态度,照样把俺预期想读到的灿烂文明讲的色彩寥寥。文化背后的史实背景兼小道消息是目前唯一的乐趣。04-03
  • Toddler
    我这本书当初是谁给借走了没还?07-03
  • BuBu
    一直以为希特勒的独裁统治是横空出世的,原来就跟呼“毛泽东万岁”一样,也是德国的历史传统使然。一战后君主制的垮台,一如清王朝的覆灭。魏玛“共和”亦如中华民国之名不副实。二三十年代所谓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中国的五四亦可比之。战后的分裂似乎也有一定的可比性。只是台湾的影响力显然不能跟西德比。所以德国终于痛定思痛的结局中国却没有。虽极不妥当,仍可观两者之相似之处。09-24
  • 吃饱了撑着才
    “这些年轻人的思想都是一些经过伪装的本能冲动,在他们的讨论中,个人的观念引申成为世界观。”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