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Jade
    小说一般的纪实文学作品。带你深入到精神病院的生活——南以广州惠爱医院为代表;北以北医六院为代表。形形色色的病人,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毒(抑郁、躁狂、精神分裂、自恋型人格障碍、进食障碍、创后应激障碍……)还有一个“共病”,加法的意思。在书中可以简略地了解国内精神病领域的发展历程——包括:医院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治疗方案等。文字朴实生动有趣,冒险一般的体验,阅读体验很好。这本书很真实:从病人的症状、陪护人的反应、医生护士的工作、住院的环境等……可以真实了解到这一隐秘角落发生着的事。 12-26
  • 筱垚
    作为曾经重度抑郁、自杀过但没死成的人,读起来很能感同身受了。然而这整个社会太缺少共情和科学正视,动辄便将许多伤心的人说成是矫情、抗压力差、心理素质低等等。殊不知,那些冷漠苛责和嘲讽,正是伤人利器而杀人于无形。10-23
  • 你為甚麼這麼儍
    可以打磨改编程电影或剧,里面有个高干夫妻在精神病院的细节特搞笑…有些故事不仅在精神病院发生,他们就在现实的我们身边…然而看着是那样的“正常”…12-16
  • 吴墨墨
    心疼作者,也非常佩服她在和病魔抗争的同时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医院里的人都好可爱,不管是病人、医生还是护理人员,都很真诚。精神病院也没有那么可怕,也希望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的人越来越少。12-15
  • 胖小鱼
    通读之后,了解更多精神卫生内容,了解自己,反思自己........试图与自己和解。02-03
  • 可尔必思
    人需要在多人互动交往中得到治愈02-07
  • lok666
    作者经历南北两地的治疗,在我看来感官上很不同,广州的医院似乎是黑暗的,病人有暴力倾向的,重度抑郁,也多是重症。在北京,同室病友症状似乎没那么严重,大家聊天之间还带着一点逗趣。我身边也有亲戚得了重度抑郁最后自杀,也有轻度抑郁的小孩子,我觉得他们心里的某扇窗应该是暂时关上,只要有微光透过,迟早会打开,衷心希望每个病人都能得到治愈。02-19
  • 埃德纳不爱运动
    行文風格真的太無聊了,絲毫沒有辦法吸引我讀下去,我看評論裡推薦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真的有點無語,而且還有說抑鬱症患者寫抑鬱確實不行,我真是?患者不寫難道你們健全人寫嗎?您是否考慮過是您自己書實在讀得太少呢?02-13
  • 一片小森林
    我实在读不下去,可能没有共情吧。03-11
  • jingyi
    基本读完,还会去找她的其他书看。普及一些病症,也有关于就医、 用药的。当恐惧成为禁忌,那可能就真的只能制造恐惧了。这类对精神疾患的文学书应该是每个现代社会人都要读的,不仅防患未然,而且也可以在生活中避开潜在的危险。最可怕的其实是隐形患者。正是因为在社会中是禁忌,所以才会有潜在的危险。03-29
  • 糯米团子
    直到最后一章才仿佛从极微小的缝隙中窥见了抑郁症的黑暗和可怕……之前甚至一度在怀疑这么一位理智又坚强的老师为什么要去住精神病院,是为取材吗?是哗众取宠吗?致敬李老师。01-12
  • 新京报书评周刊
    精神病人长期经受误解与污名化,精神病院也因此成为禁区。作家李兰妮身患重度抑郁十余年,这本书就是她在精神病院求诊住院的记录。她细致记录了身边的病友,诚实剖析自己的病情。某种意义上,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感受到这个沉默而边缘的群体如何在痛苦中挣扎与自救。书中还回顾梳理了中国建立精神病院的百年历史,让我们看到精神障碍治疗的曲折与希望。12-27
  • 魏司马的光
    在本书中,李兰妮老师集合了个人经验,又考察了很多历史文献。对于受精神病症困扰的人来说,自我治疗之路非常艰辛,而且布满了危险。所以,对于有同理心之读者,此书是一部受难之作;对于有意了解精神病对人类的影响之读者,此书也提供了一份来自现场的档案。07-12
  • 有只雀仔跌落水
    上篇在广州惠爱医院住院的部分比较有意思。中途还加入了惠爱医院当年的创始人嘉约翰的故事,他还是博济医院的院长,孙中山的医学老师。在每一章的末尾插入我国精神病治疗的相关历史,确实是很合适的科普方法了。作为病人,作者李兰妮自然有资格为自己选择治疗方式,比如住院。她也明确写到了自己为了住进北医六院而找关系的事情。为了防止出不来,她还提前准备好了“进院体验生活”的公函。行事丝滑,令人叹为观止。09-07
  • 枫叶无双
    心病难医,难在病理分析,难在对症下药,难在治标又治本,作为一名饱受心理困惑折磨的人,作者以一段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示一个不为多数人知晓的另类精神世界。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