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里堂老人小跟班
    铭铭老师也算是中国人类学界的一大招牌了,这本书应该算是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接受小史和影响小史,耐人寻味的确实,古代社会一书并不是摩尔根在人类学界最重要的作品,却没想到此书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一时无二。而他那本《易洛魁联盟》中文世界却时时没有译本。05-04
  • ivy5846
    读这本小册子时,正好在看舞蹈风暴,谢欣的作品《流痕》让序言中将历史比做水的描述生动无比。如果时间有形态,在我有限的理解与想象中,它一定最接近水,连续、变化,无边则无形。所以,在解读历史时得明白,我们的理论概念和解释模式就是这个边,是一种人为制造,是为了发现和描述。11-06
  • 抽象奶龙
    文笔真好,分析也很到位。就雅典社会而言,摩尔根的论述确实已经后无来者,不过19世纪的人们对古代社会的研究往往让后人望而生畏。本学期文化人类学课程与这本书让我对经典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经典的问题意识绽露出对话的空间,学术就是在与经典的对话开展。我对重读某某或者回到某某的提法没有好感(因为这个提法好像所有人都误读了某某书,回到某某显示出人们喜欢弄潮),因为对王老师来说,摩尔根一直召之即来,不必回到,也不必煞有介事地重读,重读和对话一直持续,从未中断05-06
  • 全国一盘棋
    序言即宣言,单这一篇的能量就是万钧的。10-12
  • 川口春奈奈若何
    不愧是王铭铭,写得清晰而透彻。整本小书分三个部分来看最佳:序言中涉及的重读的价值与意义、正文前半部分中对于《古代社会》的叙述、摩尔根思想在后续学术史与现实中的表现。遗憾的就是门槛还是高,尤其是之前没读《古代社会》,并且对于其中涉及的一些相关人类学流派没有了解的话读下来还是吃力,我自己中间一部分就基本是走马观花。希望有更多的大家出来写一写这样的书。1868年摩尔根出版《美洲海狸及其活动》一书。海狸这个感觉好可爱!01-06
  • 智术师
    社会学与历史人类学研究必读书目。02-03
  • 手艺青年
    王老师对摩尔根的一次梳理,我也通过这本书再一次了解了摩尔根。总结来说,他是那个时代社会科学的宠儿,但是也没超脱出时代的束缚,我们对他似乎要求太苛刻了。最后想说一点就是有关进化论的,不得不吐槽一下基督教对西方的影响,因为原罪论,使得进化论始终蛰伏在原罪的阴影之下。03-17
  • 天末
    作为《起源》的辅助读物看的,本来指望看到从现代人类学的角度对《古代社会》的论证逻辑的纠正,但其实其内容大部分是摩尔根的传播接受和著作简述,可能对于人类学当代从业者来说,摩尔根已经没有必要去专门一一指出问题所在了,但对我这种外行人来说还是有点可惜。02-26
  • 避秦者言
    借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聚焦于人类学的新旧与中西分野。人类学面临的教条化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人文社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值得关心学科发展史的来读一读。02-12
  • Lee
    对摩尔根大历史构建的思路梳理,同时提醒我们重视格罗特的希腊史,以及留待考察的罗马法底色。08-22
  • 杨幽
    从经典到教条,再从教条到经典。19世纪人类学家探索“文明”的气象,心有戚戚焉;王老师于新旧人类学之间的深刻反思亦令人感慨。04-29
  • 泊之北
    本来是一本用汉语写的书,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翻译腔。学术水平不敢置喙,但王老师的语文水平确实需要提高,试举一例:“摩尔根生来不是一个贫农,而是一个富裕地主的儿子。他的父亲是一位州参议员,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长老会成员”。这段话列入小学语文病句选编里,肯定够格。更重要的是,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学术观点已经落伍,稍微有点儿社会学知识的人都有了解,对此做学术批判是应有之义。但从王老师的欲说还休的字里行间看,好像做此学术批评要冒着生命危险,最次也是葬送学术生涯的风险。至于吗,何必呢?10-27
  • 苏漠笛
    有些失望,对缺乏人类学背景的读者不太友好。不过据作者所说,连社会学的科班生都没听说过摩尔根,倒是考古系的研究生听说过。若是能以《古代社会》作为案例分析从经典到教条的历史过程就好了。09-21
  • 不文
    文风吞吞吐吐的,实在是乏善可陈,列维斯特劳斯《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至今没有中译本。04-07
  • 豆友263111142
    王铭铭对摩尔根人类学的祛魅与再阐释,既是将一份被滥用数十年的文本重新归正到它在人类学学术谱系应处的位置,也是为高开低走、不断受挫的第一共和国时期的人类学所书写了一条深刻而沉重的脚注。10-05
  • 明亮
    学历史三十年,第一次对摩尔根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也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进程有了脉络的了解,对于五十六个民族的提法也有了自己的些思考,此书的思想在于正本清源,能引发读者思考的书才是有价值的。11-02
  • 北京娃娃
    年底清书系列#那个年代的人 写文章都有一种相似的笔法 那种十足的知识分子气 我很喜欢。要是人类学的研究者 读着应该还是不错的 但对于我一个门外汉来说 薛微有些吃力了。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