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私人生活的变革
举报
书名
私人生活的变革
作者
阎云翔
格式
AZW3,MOBI,EPUB
评分
9
ISBN书号
9787208142107
出版年
2017-3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数
292
定价
49.0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社会
文化
人类
豆瓣评论
冬至
北方农村差不多都是书中这个模样
07-08
janomica
阎云翔教授的研究支持了李海燕教授对于西方既有的情感研究所持的观点,以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性深入下岬村所作的中国乡民人类学田野调研来看,他认为西方既有的对于中国乡民情感生活与亲密关系的研究——具体而言无论是苏拉米兹·波特所提出的“社会中心”论,抑或Kipnis的“非表达原则”均无法得出契合与令人信服的结论,虽然他们都侧重于中国乡民社会相较于西方社会的特异性,却认为特异性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这种研究取向导致美国社会中产阶级式的爱情表达被高估,而中国乡民的爱情表达与在社会巨变中的应变潜力则受到了严重的低估。 造成这一缺陷的原因一方面是对于爱情表达方式的定义过于狭隘,更多则是西方人类学家长久的欧洲中心主义研究取向,忽略以及否认非西方社会中爱情的地位 ,无疑是在西方开启中国情感新研究趋向中一员。
06-21
千古尘埃
对社会主义及工业化认识的偏颇,对“东北”的地域和历史特殊性的不甚理解,以及把黑龙江当做东北(忽略了差异甚大的辽宁)。本书有点过誉了。
03-10
Chopin J.F.YU
重读。其实那本讲礼物的著作一样,阎云翔始终尝试着把中国研究纳入到一个人类学的学术脉络中,将原本非常结构主义的中国研究,带进了情感及亲密关系等的视角。父权衰落、夫妻关系重要性上升、爱情与亲密关系的发展、隐私观念的兴起等等,我觉得都非常好,尤其是讲装修和彩礼的两章,切入点和讨论都非常精彩。我个人觉得蛮有问题的还是「无公德的个人」(uncivilized individual)的概念,阎云翔后来也写了几篇非常「纽约时报专栏」似的文章来填这个坑。阎云翔的观点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的撤出造成了道德的真空,这点看起来问题不大,但我的意思是,改革开放之前,包括文革,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49年之前,严重的道德问题都一直存在,费孝通似的ideal type从来都不是事实。作者把道德沦丧的问题讲简单了。。。
08-13
Crabeater
可读性很强,翻译优秀,价值最大的部分或许在于对国家在私人家庭生活变革中作用的论证。在纵向的父子主轴&夫妻配轴转变为横向的夫妻主轴&父子配轴的过程中,反映出家庭关系在意识形态与现实制度层面的革命性转变。但也因为鲜少有关于中国农民群体精神世界的研究,某种程度上使这项研究更具成为了开拓性的存在。感觉相比于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化书写,家庭关系与个人世界的张力并没有写得非常深刻,“uncivil individual”的论述也不够有说服力。结合阎云翔老师的新书Chinese Families Upside Down来看,感觉似乎印证了一些调研时的困惑和想法,希望新书早日出同样优秀的中译本。
09-20
林见鱼
讲述了那个我只有朦胧记忆的年代,社会正经历的剧变和其背后的巨大逻辑。
01-08
ourmfzh
大醒目!一个人不看这本书,我觉得可能没法讨论三农问题。
11-27
劈头士》睁木
已购。依然以下岬村作为样本,一村多吃,见解不算深刻,不过这本翻译比《礼物的流动》顺溜~~从微观角度入手,着实讲了不少故事,趣味也由此而生,40年代到90年代近半个世纪的变化中,家庭重心随着国家政策变化,从集体向私人过渡,而正是政策导向带来的变化使得过渡出现了空洞,私人倾向于自私~
06-14
57
教科书式的研究。最大的收获来自于他对国家在私人与家庭生活变革中作用的分析,提示我们要注意不论政治立场为何,这都是现代性流淌之中的一个时刻。“这种自我中心的无公德的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国家所推行的家庭革命的产物。”
04-08
大橙橙子
读起来特别有意思,像老家里的人和事,像小时候奶奶家听过的家长里短,但是读完之后又有点惆怅,“社会主义之下的个体生活”,英文书名(under the socialism)尤其让人感到阎老师背后的良苦用心,在今天读起来格外感慨和失落。
03-20
DizzyWhale
读完竟觉得农村是个更自由更有私人空间的地方。变革到来之时,农村人或更加刚烈的抵抗或更风驰电掣的拥抱变化。在很多地方,农民自己造房子空间往往足够,反倒是在高房价压迫下的城市年轻人,在成年甚至成家后,都还是与父母同住在并不大的屋子里,私人空间更加窘迫。
04-23
路边待沽白菜
故事讲得好,内容弱了点。“说媳妇”“找婆家”变成了“找对象”,进门上炕变成了客厅会客。夫妻关系取代父子关系,私权上升父权衰落,自主性和个体化的问题凸显而未展开,而“无公德个人主义”的问题又令人担忧。
04-03
慕容复
对这本书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作者笔下的村子距离我长大的村子只有一百多里。但是书中的习俗和土话别说我,就连我爸都大多闻所未闻,这倒挺令我吃惊的,我一直以为这片松嫩平原上大家的生活方式都差不多呢!
08-19
滑布里克
作者绝对是个八卦之王……
04-17
Ds
社会主义“国家在集体化期间一手直接启动了私人生活的转型”,因为国家剥夺了家庭的社会功能,将其强行纳入现代社会体制,家庭私人化借此得以实现,个人在家庭内部也崛起。这重点表现在情感或亲密关系的变革,与个人欲望的日益强烈之上(见二、三章)。其中“女儿力”也许是年轻一代权力的体现。但是国家从集体化撤出后,又对社会的自组织保持怀疑,崛起的个人的公共生活参与度显著不够,无法催生既强调权利也看重义务的个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晚期资本主义思潮,借机吹入这一道德和意识形态真空,个人主义逐渐膨胀,演化出无公德的个人。阎理论丰富且运用纯熟,结合接地气的田野笔记,全书写得非常漂亮。该研究实际的辐射范围远超乡村人类学,闪耀到让人无法忽视,我近期可能也要从中舀一瓢饮。翻译完美。
12-10
钟螺
与其说是研究具有创新性,倒不如说是竖起来作为靶子打的美国人类学家对中国农村的研究太菜了……把很大篇幅花在常识描写上,感觉提炼模型不是很有效,阐述性的语句过多,有点儿像研究笔记阶段总结之类的半成品。彩礼的一章是最好的。
09-08
Rosecanoe
对我来说是一本很有趣的民族志。贯穿全文的是集体化对于农村私人生活变革的影响。以下岬为例,质疑学界“家庭合作社模式”的看法,并且审视了乡村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爱情/婚嫁/当家/养老/生育/家庭及与外界互动的公共空间),用以论证集体化和传统文化间错综的关系(结论)。因为之前没有读过相关理论的书,因此对于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滑坡”,阎云翔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极端物质的追求不单单是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与之前看似远离该问题的本土历史也密切相关。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与猫猫探讨了现下“天价彩礼”的现象,发现了与上世纪的差异,这也是值得去深入思考的点。
08-16
阿契亚
那就算是见惯的事也得有人写下来吧,要不然大家都以为一开始就是酱紫的了
08-31
赫恩曼尼
虽然是学术著作,却可以当作小说来读。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及非集体化之后东北农村生活的嬗变,以及个体和家庭是如何在这场大变革中繁衍生存的。虽然是多年前的重版书,依然能为今天中国的发展与现状提供注脚。PS:“妇女结扎运动”真是惊了我了……
04-07
二赫
对人的身体和精神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旋即又风驰电掣地逃离并撒手不管,这就是建国以来,农村私人生活变革的主线。
09-04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