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隐清
    伊斯兰简史,对兴起之前的阿拉伯半岛与穆罕默德时期的早期历史叙述详细,虽然派别越来越多,但该教的吉哈德概念贯穿始终,作者认为有“内在的”“社会的”“持剑的”三种吉哈德,不宜只关注最末一种10-12
  • Dionysus
    小杉泰以伊斯兰教中“吉哈德”这一概念作为线索,通过其最擅长的政治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谱写了一部严谨的伊斯兰政治兴亡史。参考文献部分对日本伊斯兰研究的相关著作做了介绍和简评,可以让研究者一窥日本伊斯兰教的研究。这样严谨而充实的伊斯兰研究著作是国内所欠缺的。11-13
  • 看书的人何必知
    短评写长了放书评区。简而言之,是一本非常好的概念及伊斯兰简史,但因为故事性不强及偏重概念解释,不建议将本书作为认识伊斯兰世界第一本书。07-31
  • みらい
    著者似乎是做思想史的研究工作。不同于之前读过的阿拉伯帝国史,作者通过阐释“吉哈德”理念的创生与分化来解读阿拉伯帝国的发展及伊斯兰社会的延续,摆脱将伊斯兰视为暴力的观点,颇有启发性。最后的部分乃是对民族主义的分析和9.11事件后世界和平的展望。结尾和后记值得一读,喜欢作者的人文关怀。03-04
  • hc
    对于伊斯兰宗教的历史写得比较简单,不过也能看清楚个大概。相比于其他宗教,伊斯兰与世俗联系的更深,更像是多元背景下合力而成。到了近现代的介绍作者比较中肯,在解释刻板印象的同时,也回溯了原由。现代媒体就是这样,谁掌握了解释权似乎就掌握了定义一个群体的权力,放开自身的眼界,才能获得判断(当然也未必是最准确的)。05-09
  • 中世与近世之间
    本书意图打破国际社会长期对伊斯兰世界的偏见,作者认为需先理解吉哈德(圣战)原本的意义,因此本书以此为线索,批判了只以圣战作为理解伊斯兰扩张性侵略性的标签,吉哈德原来指的是建立社会正义,属于政治、社会层面的议题,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宗教上的命题,其铸就的伊斯兰帝国是以包容由多民族、多人种、多语言、多文化组成的人们,籍此融合了多个不同宗教的体系,此种包容才是伊斯兰帝国的实质。吉哈德分为三层含义:与内心的恶交战的“内在的吉哈德”,致力于在社会行善维持公正的“社会上的吉哈德”,还有“持剑的吉哈德”。“持剑”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建设将宗教、社会整合的乌玛所采用的方法。作者指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出现根本原因是长期贫困、贫富差距、社会和经济上的不公平等。解決问题的长期良策,在于建构一个更公正的国际社会。10-25
  • 炼金术士王知渊
    很不错的一本从吉哈德角度分析伊斯兰教历史与现今情况的书,比较清晰地梳理了历史上的吉哈德、伊斯兰教主流认为的吉哈德、极端分子眼中的吉哈德以及刻板印象中的吉哈德之间的区别。事实上吉哈德也算是伊斯兰教义中的最有份量者之一了,理应被大众更客观透彻地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被通过刻板印象抹黑或者被极端主义绑架。07-27
  • 夕颜
    意思就是圣战主义,这个宗教所代表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强烈的排他性和好战性,的确曾经创造璀璨的文明,不过到了现代基本已经与科学和文明绝缘了,毕竟一神教为主旨,如何能代表全人类福祉和前进方向?03-15
  • liaoej
    過去台灣的歷史課本裡, 把中東伊斯蘭教徒所建立的帝國分為阿拉伯帝國, 塞爾柱土耳其帝國,跟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但是這個分類現實上有待商榷, 因為塞爾柱蘇丹,哈里發還是阿拔斯王朝的人在做。因此本書把這個帝國稱呼為伊斯蘭帝國,倒是一個很完整的概括。一般新聞會把吉哈德翻成聖戰,但是這本書的寫作或是中譯是直接音譯,這是由於吉哈德不只持劍,還有對於內在的自我要求。如果是我這類受到漢傳佛教文化影響頗深的, 應該會翻成“修行”吧。本書是以日本視角對於伊斯蘭發展史的介紹, 因此帶的亞洲觀點自然與歐美主流研究不一樣,還是可以一讀05-31
  • 条顿骑士列昂
    整本书絮絮叨叨的像一部伊斯兰国家史或宗教史,认真讲吉哈德由来及演变的部分其实主要在最后一章和后记。作者着重强调吉哈德的本意,试图还原一个包容平和的伊斯兰。结合之前看的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对这套书感到绝望。即便作为通史来说也过于简略,省去了颇多内容,视为史纲或概要比较合适。03-26
  • 韧勉
    作者认为伊斯兰教思想中,最容易被人误解的就是其精神特质——“吉哈德”,“吉哈德”在不同时代其内核与历代政治思想家的诠释有所不同,它存留内在属性,也有防御内涵,同时具有攻击性,而世界其他语言中,直接将“吉哈德”对应为“圣战”的译法是不确切的在,只推崇了其“持剑性”的内涵。但同样让人苦恼的是,阿拉伯人的历史源流,并不如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那么清晰,史家很难梳理穆罕默德建立阿拉伯帝国之前的阿拉伯人的融合源流史,所以如何让伊斯兰教思想与政治完全分离,并不容易。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