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陈钢
    作者提出了对即将到来的无接触社会的担忧,但是还少了一点点说服力。03-16
  • 麒麟
    无接触时代的生存指南,角度很棒,值得一读03-16
  • 林山王1号
    很走心的一本书,大部分人都是孤独的03-16
  • 灵儿在教书
    有多少人的孤独是主动边缘化自己?科技的发展,让“无接触”时代到来。很多人选择孤独,也许只是因为这样更有安全感。现实世界里的与人相处的“度”太难把握,不如一个人来得舒心。03-14
  • 阿梦
    这本书讲人们对与他者发生身体接触的恐惧和渴望,这就好比我们不喜欢在公众场合被路人无意间碰触,但是希望自己在孤单与难过时能有人主动抱抱我们。有条一体两面的线,一面不可以和另一面好想要,漂浮在每个人心间,即不要太近,又不要太远。要照护与个人空间,不要体罚与性暴力,这些跟婚姻制度一样都是现代化的产物。与此同时,是否能够自决的碰触或者不碰触已成为了一种特权,是对异化的人的一种逆向的操控。塔登写的这些并不陌生,难以理解,更多的是在灯下黑的时候为人们指出一直以来被忽略的问题。03-14
  • Monkey
    dialectic地看问题也有点太便利了,人当然是在拒绝伤害和寻求亲密之间找平衡,每个时代的阈值尺度不同。本来是很有意思的选题但是嗯,大概是德国人口研究所的关心和视野吧,主要是写得不visceral,明明是肌肤相亲的事情。03-12
  • xi-xia
    前两章的论述还比较贴近生活,越到后面越陷入资料的堆砌,看不到作者自己的观点。人类渴望与人靠近,但也很关心如何才能不让别人随心所欲地靠近自己。人类与“孤独感”的终极对抗,也不过是找到一个舒适的心理距离,得到不违背自己意愿的接触而已。对于非自愿面对孤独的人来说,有保障的身体接触(比如按摩或固定的性接触),可能比建立情感连接得到的抚慰简单有效得多。06-24
  • 时间之葬
    感觉像一部论文性质式的采访资料汇编,作者的切入点(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可太近亦不可太远的触碰距离)很有趣,但四个章节之间的主题过于发散,大部分思考也点到即止,主要的遗憾还是看不到太多作者自己的见地03-20
  • danyboy
    4.5星。一本案例丰富、流畅清晰的“轻学术”作品。作者是德国人,讲的是当代西方人的一种困境:需要肢体接触,如拥抱、爱抚等,但又恐惧和避免身体的暴力,特别是德国在二战期间的暴力极致;刚刚摆脱了局促狭小的居住环境没多久,个人空间不可侵犯,但又陷入缺乏交流、接触的孤独;数字化社会将人与人隔开,既保护了一些人,也令一些人更加虚无……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这里上述情况是共存的。作者也没有给出什么答案,单纯呈现这些已经很引人思考了。不禁想起孔子用来描述古代的“小人”的一句话,其实是人类基本的特征(圣贤君子都是极少数):“近则不逊远则怨”。所以,这个问题无解,我能想到的,就是小时候和父母的拥抱太少,以致于成年后和父母拉个手都会尴尬,所以我现在只能拼命增加和孩子紧紧拥抱的机会,也不知道有没有用……03-25
  • 阿锦
    当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竖起顽固的屏障,我们将迎来怎样的未来。04-26
  • 王食欲
    我悟了。我不想谈恋爱的原因,是因为我网购太多了。03-04
  • 周眠
    现代社会孤独得像一场无痛人流,而我们就是要保持接触。04-11
  • bookbug
    如果未来仍是开放社会的话,人与人之间接触与相处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是毫无顾忌的互相关心和彼此亲近,还是充满疑虑的控制欲望和自我封闭,这将决定人对孤独的接受与容忍度,也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作者用很大篇幅讲述了触摸的功能和界限,也旁征博引了大量文本和电影来说明,这让阅读没了太多距离感,不过自己的观点相对比较少,或者说也都隐藏在征引和转述之下。从根本上讲,人类是需要触摸和亲近的,亲近能够获得安全感,确认存在感,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但触摸是否适度,一定是由被触摸者决定的,这一点极其关键。如果你无法确定是否适度,请一定确保自己在界限之外,即使孤独,也不要越界。05-19
  • 祝羽捷
    这本书探讨了一度迟滞但无比贴近我们自身的话题——接触。既有大量科学分析,又有文学文本的经验支持,接触让我们去生命拥有尊严,拉开距离又减少了了非自愿的接触和保护身体。触屏时代讨论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我们似乎迁移了欲望,身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女性拥有了对自己身体的决定权,老人的性欲望得到了合法性。进入触屏时代,我们还能过得亲肤的关系吗?04-17
  • mumudancing
    在人人忙着接触机器的时代,研究身体接触的亲密和暴力、法律和伦理,一本薄薄的小书,打开了一个重新看待身体的窗口。04-04
  • 新京报书评周刊
    作者塔登(Elisabeth von Thadden)是看重指尖或皮肤的“触摸”的。是的,现代人成功夺取了身体的主体性,十分清醒地懂得一旦触摸有机会,就可能转向暴力、胁迫和战争。在未经身体本主的允许下,触摸是不能发生的,过去被认为是婚姻、亲子等诸多关系中的身体接触义务也不再是理所当然的。问题在于,人终究渴望触摸和被触摸,缺乏抚摸的孩子无法感受到安全便是例证。人们也是因此才一头扎进网络,在“无接触”之中苦苦搜索“接触”。没有谁,也没有哪种观点能确定地指引为此困惑的人,是待在原处,还是去冒险,除非正义的司法制度和“说不”的文化已经无坚不摧。塔登是有冒险倾向的,而这倾向不单是因为看到缺乏被触摸的老年人群体,更是因为在众多社会理论和小说文本之中看到了触摸那不可替代的意义。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