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thefinNga
    跟不上作者思路 阅读体验就像是在捡碎片 得有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才能看得顺畅 01-01
  • 明亮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翻译的不知所云。07-26
  • 绫懒遥
    这个书得把BD的歌都听熟了之后再二刷,先放着吧。10-25
  • 張多萸
    看封面以为是传记,其实不是。前四章写了鲍勃迪伦,地下室录音带。之后的章节主要写了史密斯,美国民谣音乐,史密斯村等等的故事。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变化动荡。01-02
  • 月月酱Luna
    我也只是作为凑热闹的一员听了Bob Dylan,感觉就是很乡村很随性,还蛮好听的;但可能我真的不够爱,面对如此认真严肃结合社会历史的叙述,读起来真的很累耶。。。12-18
  • nauyoat
    读了一半就到时间必须还书了。一部分叙述让人醍醐灌顶,大部分时间像梦呓一样琐碎不知所云。02-26
  • 聿水岸边
    美国民谣地图。Bob Dylan只是这无数歌者中的一员,却也是集大成者。不过这种个人阐发类的乐评文字还是不对我胃口,散漫,无边际,岔路密布,偶有金句,默认你拥有一切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有牵强附会之嫌(动不动“美国从何而来、将往何处去”一类的大问题)。倒不如直接去听歌。另:1. 最后一章对Dylan的判断精准:“作为艺术家,他风趣、粗暴、带有预言色彩、充满攻击性、可怕、难以捉摸;而深入这些特质,你可以听到谨慎、狡猾、沉思,以及保持领先一步,保持控制的欲望。” 2. 原来Kill Devil Hills就在北卡,还有Asheville,总有一天我会带你回去的吧。09-05
  • 小貘
    读格雷尔·马库斯的乐评,有一种误入原始密林的感觉。到处是语言的岔路,这边一丛灌木,那里一条不知源头的小溪……遍地是令人惊喜的神奇植物……但你得拥有所有野外生存的知识,才能顺利走出去。我貌似没有,于是顺利在这本书中迷路了。05-01
  • 龙之芥
    格雷尔·马库斯是那种把乐评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飞了的人。如果说鲍勃·迪伦对我们的意义是原来听民谣听流行音乐可以成为一种文学和信仰的话,那么格雷尔·马库斯以一种无法模仿的方式将音乐文本纳入严肃文学的讨论范畴则令人惊呼,“他激情四溢的文字就如同他所热爱的音乐一样包罗万象。”04-03
  • 圈外人
    中译名无可厚非地为增进销量而略加了改造,但我还是想指出最准确的译名:奇异的老美国。如此一来,书中为何存在大量看似与迪伦无关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这只是延续了马库斯撰写乐评的一贯思路(本书初版于1997年),即是将个体置于文化与历史的宏大视角之下加以剖析,或者说是以对个体的观察折射出特定社会环境的状况——在此书中,这种思路表现为对著名的Basement Tapes与美国民谣传统的联动考察,而后者所构造的世界,即是马库斯眼中那个“奇异的老美国”。全书不乏精彩句段,对迪伦的思想转向挖掘也比较深刻,但当马库斯将其发散性的写作风格从乐评文章移植到一整部著作上,如此构造的文字世界其实就不那么简洁美观、甚或有些杂乱无章了。05-09
  • 偷着乐的镜中
    马库斯从迪伦写到美国音乐,再写到背后的社会生态,就把持不住了,越写越飞,越写越广。行文颇有些兼具威廉·曼彻斯特的史诗感和盖伊·特立斯的细节特写感。地下音乐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特立独行,在地下室录音中没有怀旧的情感;它们过于冷酷、痛苦或可笑,以至于不能用来怀旧。音乐中的时间机制并不是用来让人舒服的。在地下室里,“过去”是活着的,因此“未来”是开放的。那整整一个时代的迷狂、政治、权力、爱与罪就这样在波澜不惊的民谣下悄悄溜走了05-24
  • 恶鸟
    马库斯的经典代表作,就是五年前看过的《老美国志异》,可以说对美国民谣史诗级描绘,以迪伦为线索,对民谣的背景,叙事,隐喻,抒情和反抒情各种炼金术,还有主题的挖掘,美国的过去、现在和想象中的梦、政治、传统、权力自由、罪与爱、流行文化。09-27
  • ¥。
    几年之后的再版 加上了诺奖得主的名字 换上了和鲍勃迪伦诗歌集一个系列的封面 还是很难读 这么一比 来自民间的叛逆就特别酣畅淋漓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