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光本
    阿瑟史密斯在1872年抵华,随后在中国生活20余年,以一双外来者的眼睛看待晚清的中国,和在经历巨大历史变动下的中国人,尤其是丁戊奇荒、外力入华。阅读过程中,啼笑皆非,即便百年过去,书中写就的中国人的性情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能看到些许。虽然写作者在书写中有自我写作的倾向,这是个人的局限,但读者总能自我辨识、判断,并加以分析,编者在每一章节自说自话的综述着实画蛇添足。02-18
  • 养猪大户
    好多过时 研究历史很不错。!04-27
  • 野长长夏
    一百多年一位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是以他们民族相对现代的价值观和宗教观衡量中国人;一百年后一些中国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尤其以本书每章“编者按”为代表,完美体现了书中所谓“中国人的性格”。08-09
  • 唯莫
    同意大部分观点,较客观,虽然最后还是免不了有传教之嫌。PS:请无视每章开头编者自作聪明的洗白文。01-27
  • Mike.Zhou
    作为外国人的视角,观察得算是细致到位。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像是在照一面镜子,以彼时国人为鉴。09-26
  • -fafa-
    噢!真的看一次困一次,我不适合看这种类型的整本书说的是外国人眼里的中国09-15
  • 绣花枕头
    有其锐利之处,但结论又无法苟同。每章前的编者注简直欲盖弥彰,非常可笑。06-09
  • 鱼缸里的猫
    这个版本没有台湾的老版翻译得好 不错的书 值得反思 不时哈哈大笑 不时颔首顿悟04-28
  • 输入昵称
    以清末的外国人来说确实算是观察细致入微了。 10-21
  • 向阳而生
    从一个外国传教士的眼中看到清末中国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有些消失了,有些还存在。历史如一面镜子,同样他人的眼睛也犹如一面面小铜镜,“了解万物原由的人是快乐的,”,也不那么绝对。11-29
  • 昏嘻
    百年前一名基督教传教士眼中的中国。文化的变化速度似乎远远赶不上生产力,使得书中诸多叙述在当下依然存在。虽不免带上特定的西方视角,仍不失为一种认识中国的视角。每一章开始的编者洗白显得虚伪又愚蠢,和正文的真诚感对比鲜明。11-07